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好汉歌甩头成疯批?他眼里藏着比表演更深的江湖”

去年冬天,一条刘欢在好汉歌现场甩头的视频突然在社交平台刷屏。视频里,他蓬松的头发随着身体晃动,幅度大得像要甩掉什么重担,眼睛眯成一条缝,眉头却拧着股狠劲儿,嘴里吼着“大河向东流哇”,整个人像被风吹皱的旗,皱巴巴却又抖擞着精神。有人评论“刘老师这是被‘好汉’附体了”,有人说“这哪里是唱歌,简直是拿命在演”,甚至有人开玩笑“刘欢老师是不是偷偷给好汉歌编了段甩头舞械”?但细看这些年,刘欢的“不拘小节”可不止这一回——从早年唱北京颂歌时宽大的袍子袖子甩得像风车,到后来在我是歌手闭眼忘情的模样,他总像被音乐“抓”住的戏子,全身都是戏。可问题来了:一个在音乐圈捧了四十多年“金饭碗”的前辈,一个让无数歌手敬称“刘老师”的实力派,何必为了一首歌,把自己“折腾”得像个疯批?

刘欢好汉歌甩头视频

好汉歌的“江湖气”:不是编出来的,是骨头里的

1998年,水浒传剧组找来刘欢唱主题歌,要的是“替天行道”的豪情,是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的江湖气。当时刘欢刚从国外回来,接这首歌时没多想,只觉得“这调子,得让人一听就想拍桌子”。可真录的时候,他傻了——按部就班地唱,总觉得少点什么。那天他在录音棚里坐了三四个小时,嗓子早就哑了,对着谱子发呆,突然脑子里闪过电视剧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画面:那帮好汉哪是文绉绉的?他们是粗粝的、生猛的,带着泥土味的。

刘欢好汉歌甩头视频

“我突然觉得,肩膀得扛起来,脖子得梗着。”后来他在采访里回忆,索性把谱子一推,灌了口凉水,闭上眼想自己就是那个“大块头”,胸中一股气顶得喉咙发紧,再开口时,声音里像掺了砂砾,粗粝却有力量。至于后来的甩头?完全没刻意设计,“那股气顶得脑袋控制不住,就跟喝酒上头似的,不甩出来难受”。就这样,好汉歌成了神曲,而刘欢“甩头”的镜头,成了刻在几代人DNA里的“好汉符号”。

疯批背后:一个“较真儿”的完美主义者?

有人说刘欢“疯”得可爱,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:这哪是疯,是他认死理的较真儿。2008年奥运开幕式,他唱我和你,为了一个升key的尾音,在排练室里磨了整整一下午。当时陈凯歌在旁边都看急了:“刘欢,观众听不出那么丁点儿差别。”他摘下耳机,抹了把汗,指着乐谱说:“差一点儿,就是不对。这首歌要的是‘空’,是干净,那个音高了,就像白开水里撒了把盐,没味儿了。”

这种较真儿在好汉歌现场同样存在。有老观众说,当年他在舞台上唱“嘿,嘿,嘿哟嘿!”时,会突然停下来,对乐队说“鼓点慢一点,给观众留张嘴的功夫”。他总说“表演不是独角戏,得让观众跟着你走”,所以他的甩从不是瞎甩,而是为了让观众“看见”好汉的豪气——头一甩,是“粗”的劲儿;肩一耸,是“野”的性子;眼一眯,是“狂”的胆儿。这些动作不是表演出来的,是他对角色理解透了,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。

时代变了,为什么我们还在看刘欢的“疯批”?

这几年短视频上,模仿刘欢甩头的视频铺天盖地,有的博主夸张地甩着假发,配文“学刘欢,做个洒脱人”;有的刻意放大他的表情,说“原来疯批文学早有了鼻祖”。可看来看去,总觉得少了点东西——那些模仿止于“形”,没抓住“魂”。为啥?因为现在的表演太“精致”了:妆容纹丝不乱,动作量好尺子,每一个眨眼、每一次微笑,都像是计算好的“人设”。可刘欢的“疯”,恰恰反其道而行——他不在乎“人设”,只在乎“真”。

有人问过他:“您现在这么大名气了,还敢这么‘放得开’,不怕有人说您不稳重?”他笑了笑,露出标志性的酒窝:“我唱歌是给人听的,不是给人看的。观众要的是真情实感,不是蜡像。你看那些真正的老戏骨,哪一个是端着架子演的?他们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人看。我就是这么个‘拧巴’人,音乐来了,就得跟着走,把自己‘丢了’,才能找到歌里的魂。”

这话听着朴实,却扎心了。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,我们太“安全”了:安全到不敢犯错,不敢失控,不敢“疯”。可刘欢的甩头视频为什么能年年翻红?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:真正的艺术家,眼里没有“镜头”,没有“人设”,只有音乐里那个活生生的人。

所以回过头再看那条视频:刘欢在台上甩着头,头发在灯光下飞舞,像一团燃烧的火。他哪里是在“表演好汉”?他分明是把对音乐的敬畏、对角色的理解,把自己几十年的江湖气,都甩进了歌里。而我们记不住他“甩头”的夸张,只记住那歌声里——有豪情,有真性情,有这时代最缺的“疯”。

或许这才是真正的“好汉”:不是无所顾忌地“疯”,是敢把最真的自己,交给音乐,也交给观众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