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除了刘欢的舞台光环,“刘欢姐”才是真正读懂他人生的人?

提起刘欢,你想的是什么?是春晚舞台 上扯着嗓子唱好汉歌的豪迈,是好声音里戴着墨镜说“导师转身”的专业,还是弯弯的月亮里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柔?但鲜少有人知道,这个在歌坛“封神”的男人,背后一直站着个被他叫了半辈子“姐”的人——刘援。有人问:“刘欢能有今天,到底靠的是什么?”答案或许藏在歌里,但更藏在“刘欢姐”的故事里。

刘欢姐

你不知道的“刘欢姐”:不是明星,却比明星更能“读懂”刘欢

1959年出生的刘援,比刘欢大了5岁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天津老胡同里,她既是姐姐,更是刘欢的“音乐引路人”。刘欢曾在采访里笑着说:“我走上音乐这条路,我姐是‘始作俑者’。”

刘欢姐

上世纪70年代末,14岁的刘欢还是个说话都带点羞涩的胖小子,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蹲在胡同口听收音机里的相声和歌曲。刘援觉得这孩子“对声音敏感”,偷偷省下几个月的午饭钱,给他买了台廉价的红棉牌吉他。那把吉他后来成了刘欢的“宝贝”,他在琴弦上拨弄出第一个和弦时,刘援就站在旁边,眼睛亮得像星星:“弟,你以后肯定能靠这个吃饭。”

但刘援从没想过,靠“这个吃饭”的刘欢,真成了中国乐坛的“常青树”。1993年,刘欢唱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时,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刘援,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后,都会用 cassette 录音机录下电台里的歌,寄给在国外演出的刘欢。信里总写:“这首歌的节奏,你是不是该再拖半拍?你小时候唱流浪者之歌,我就跟你说过,唱歌得‘气走丹田’。”

刘欢姐

有人问刘援:“你弟弟这么有名,你骄傲吗?”她总是摆摆手:“他就是我弟,跟别人家孩子没两样。”但只有刘欢知道,这个“没什么两样”的姐姐,在他人生每一次“上头”的时候,都把他拉回了地面。

“刘欢的长城,是姐给砌的”

刘欢的职业生涯里,有不少“高光时刻”,但背后的“暗坑”,刘援替他填了不止一次。

2000年,刘欢接拍电视剧身份的证明,为了演好一个落魄特工,他暴瘦40斤,整个人脱了相。剧组赶进度,他每天只睡3个小时,有次在片场突发低血糖,晕倒前第一句话是:“给我姐打电话。”刘援连夜从北京飞到横店,没问剧本、没问片酬,直接闯进化妆间,把化妆师手里的“减肥药”一把抢过来,摔在地上:“你弟是演员,不是玩命!身体垮了,你唱什么歌?拍什么戏?”

那天晚上,刘援在剧组宿舍里,一边给刘欢煮小米粥,一边跟他对台词:“你记着,你的价值不是演了多少角色,是唱了多少能让人记住的歌。”刘欢一边喝粥,一边掉眼泪:“姐,我知道了,我不拍了。”后来剧组人打趣:“刘欢的长城,是刘援姐给砌的,缺了一块砖都不行。”

但刘援从不觉得自己是“砌墙的人”。她说:“我弟就像条河,我是河边的树,他往哪流,我就跟着他站哪,不动,也不拦。”这种不动声色的支持,成了刘欢最坚实的后盾。2019年,刘欢因肾病复发,暂停所有工作,刘援放下手头的课,从北京搬到上海,每天给他熬中药、陪他复健。有次记者拍到刘欢扶着姐姐在公园散步,他笑着说:“没有我姐,我站都站不稳。”

“刘欢姐”的“副业”:教学生,也教刘欢“做人”

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,刘援的“主业”是音乐教育,但她教的从来不是“怎么唱歌”,而是“怎么做人”。她的学生里,有毛阿敏、那英,也有无数默默无闻的音乐人。但最“头疼”的学生,永远是刘欢。

刘欢年轻时心气高,觉得“流行音乐就是比民歌高级”,刘援听了,直接把他拽到琴房,让他弹李叔同的送别:“你听听,这才是能传一辈子的歌。”刘欢不服气:“现在谁听这个?”刘援指着窗外:“你看那棵树,长得再高,根也不能断。”后来刘欢唱从头再来时,终于明白姐姐的意思:“音乐这东西,先是‘人’,再是‘艺’。”

她的学生说:“刘老师上课总说:‘你们学音乐,要先学做人,就像我弟刘欢,他唱得好,是因为他‘人’好。’”其实刘援自己就是个“人好”的典范。她从不利用刘欢的名气,教学办公室里挂的不是弟弟的照片,而是学生的毕业照;她参加音乐节目,嘉宾问:“您是刘欢的姐姐吧?”她总是摇头:“我是刘援,教书的。”

前几天刷到刘援的视频,她在课堂上跟学生说:“你们别羡慕刘欢,他有他的舞台,你们有你们的未来。记住,心里有根,脚底下就有路。”评论区有人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‘豪门’,不是钱,是这份‘家风的传承’。”

结语:最好的亲情,是“你是你,我是我,但我们永远是一家人”

刘欢曾在一次采访里说:“我姐就像空气,平时感觉不到,但她一直在,我离了她,活不了。”而刘援说:“我弟就像我写的一首长诗,写了50年,还没写完,也不想写完。”

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,或许都有一个“刘欢姐”——她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,却在你的人生剧本里,写满了“加油”和“别怕”。她可能不会唱歌,却听懂了你所有的“高音”和“低吟”;她可能不懂流量,却给了你最稳的“后台”。

下次再听到刘欢唱“你从哪里来”,不妨想想:这首歌的背后,有个叫刘援的姐姐,在天津的老胡同里,等他回家吃饺子。这大概就是亲情最动人的样子——无需多言,却在岁月里,酿成了最醇的酒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