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刘欢在好声音的小视频,总能让人刷到就舍不得划走?

深夜刷手机,十次里有九次能刷到刘欢。不是红毯上的西装革履,也不是颁奖典礼的正襟危坐,而是好声音里那些被剪成15秒、30秒的小片段:他皱着眉给学员打节拍,用手托着话筒闭眼听演唱,或者干脆放下导师身份,跟着学员一起晃着肩膀哼歌。总有评论说“看哭了”,有人说“这才是真导师”,更有人调侃“刘欢老师的小视频,是当代年轻人的‘电子降压药’”。

但你有没有想过?当年那个在舞台上“指点江山”的刘欢,怎么就变成小视频里“最会讲故事的老艺术家”了?

先唠唠好声音里的刘欢,到底有多“反差萌”。第一季当导师时,他顶着“音乐教父”的光环,一开口就是“这首歌的和声编排可以再丰富些”,或者“你这个音准在副歌部分稍微有点飘”。乍一听,高冷得像隔着屏幕摸不着,可镜头一转,你会发现他会为学员的每一个小细节激动:有选手唱马桑树儿搭灯台,他跟着节奏拍大腿,眼睛亮得像盛了星星;有学员忘词卡壳,他直接小声提示歌词,比自己上台还紧张。

刘欢好声音小视频

最让人记牢的,是2013年那个叫李琦的选手,唱我想有个家时破音了,红着眼眶道歉。刘欢摘下耳机,声音软得能掐出水:“孩子,别管音音准,你这个情对就行。你知道这首歌为什么能火吗?因为它唱的就是咱们老百姓心里头的事啊。”后来这段被剪成1分钟小视频,播放量破亿,评论区有人说“原来大佬的温柔,是藏在细节里的”。

再说说小视频这玩意儿,它最擅长什么?不是展示完美,而是抓“真实感”。而刘欢,恰恰把“真实”玩明白了。

你看其他导师的cut,大多是“金句合集”或者“高光时刻”,可刘欢的小视频,偏偏爱剪他“不完美”的瞬间:点评时突然打哈欠,被那英调侃“熬夜看剧本了”,不好意思地挠挠头;或者学员唱他代表作弯弯的月亮,他跟着晃脑袋,晃着晃着自己先笑场,说“你这比我当年唱得有劲儿”。

有一次剪他听学员唱天地斗,本来很严肃,突然从兜里掏出个润喉糖剥开,塞进嘴里还含糊不清地说“你们唱歌费嗓子,我也得补补”,镜头切过来时,他腮帮子鼓着,像只偷吃的小仓鼠,屏幕前的我差点笑出声。可就是这些“不完美”,让人感觉“原来刘欢老师也会这样啊”,他不是遥不可及的“神”,而是身边那个“懂音乐也懂你”的邻家大叔。

更绝的是,他的小视频里,藏着“跨越时间的共鸣”。

现在的短视频观众,90后、00后占了大半。很多人没看过好声音第一季,却在刘欢的片段里“被戳中”。有个视频是他给学员周深点评,周深唱欢颜,声音空灵得像穿越山谷,刘欢听完没说话,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,说“你这声音,让我想起年轻时第一次听德德玛老师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”。

底下评论炸了:“00后突然懂了什么叫‘音乐无国界’”“原来真正的喜欢,是想把好的分享给更多人”。还有人说“我妈总说现在的歌没味道,现在我给她看刘欢老师点评的视频,她眼眶红了,说‘这才是真正的音乐人’”。你看,一个短视频,连接起了50后、90后、00后,跨越的不是年龄,是大家对“真诚”共同的渴望。

有人说“短视频都是碎片化的,哪有什么内容价值”。可刘欢的小视频偏不信这个邪。它不靠滤镜,不靠炒作,就靠一个人对音乐的执着,对后辈的提携,对生活的热爱。

你刷到他给学员递水的片段,会想起上学时老师递纸巾的温柔;你刷到他跟着哼歌的样子,会想起自己听老歌时的嘴角上扬;你刷到他点评时说“别怕,你就是你”,会突然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完美。

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内容:不刻意煽情,却让你心里暖暖;不标榜深刻,却让你看完想成为更好的人。

所以下次再刷到刘欢的小视频,别急着划走。也许15秒里,你不仅能听到一首老歌,还能看到一个老艺术家的真心——这才是短视频时代,最稀缺的“好声音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