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三次拒领“重大贡献奖”,他却把奖励藏进学生琴谱?背后故事比奖杯更动人?

提到刘欢,你脑海里先冒出的是好汉歌里的“大河向东流”,还是弯弯的月亮里那把浸润岁月的嗓音?但如果翻看他近二十年的履历,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:这位在华语乐坛封神的一线歌手,竟三次公开拒领“重大贡献类”奖项,反而在讲台琴房、后辈学生的笑声里,藏了自己最珍视的“奖励”。

刘欢奖励

一、奖杯?他更想把它“还”给音乐本身

2008年,央视音乐盛典筹备年度“终身成就奖”候选名单时,工作人员第一个想到了刘欢。彼时的他,刚唱完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,作品传遍大街小巷,乐坛地位堪定。可当导演组带着奖杯剧本找上门,他却笑着摆手:“我这辈子还远不到‘终身成就’的时候,要是真颁了,怕会让年轻人觉得,音乐这条路走到一半就能‘躺平’了。”

刘欢奖励

后来他又拒过两次类似奖项,一次是某省文联“文化贡献奖”,理由是“区域贡献不敢当,我不过是个唱歌的”;另一次是行业颁奖礼的“风云人物奖”,他直接在后台说:“你们要是真想奖励我,不如把这几个奖杯的预算,拿去资助几个学音乐的孩子买把好琴。”

有人觉得他“故作清高”,可看过他2019年在一档音乐综艺里的访谈就懂了。当评委时,有个年轻选手唱原创但跑调,台下一片嘘声,他却举手说:“我先问一句,这首词是你自己写的吗?选手点头后,他转向镜头:“跑调可以改,但心里有话要唱出来的劲儿,比什么都珍贵。你们这些评委天天‘挑毛病’,有没有人想过,音乐到底是用来‘评’的,还是用来‘活’的?”

二、“最值钱的奖励”,是学生琴房里的琴键声

刘欢的“奖励清单”上,没有镶钻的奖杯,却有一串更长的记录:他对外经贸大学当了20年兼职教授,主讲的西方音乐史选课名额常年靠“抢”,有学生为了抢到他最后一排的座位,通宵在教务系统蹲守;他创办的“刘欢音乐工作室”,这些年默默送走了6个徒弟,其中3个拿了青歌赛金奖,可他从没对外提过一句,反而在徒弟夺冠时发朋友圈:“这孩子比我当年强,以后歌坛有他没我。”

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“笨奖励”。2021年,他有个学生家里困难,买不起88键的专业钢琴,刘欢没直接给钱,而是带着学生去二手市场挑琴。挑到学生看中一台二手雅马哈,比预算贵了2000块,他蹲下来跟老板砍价:“您看这孩子手多干净,以后肯定是弹钢琴的手,您就当投资个未来,便宜200呗?”砍完价,他又掏出自己常用的琴谱塞给学生:“这是我年轻时用的,边上批注的都是‘这里换气要慢’‘这句得带点哭腔’,你拿去用,比买新的管用。”

后来那学生毕业时,上台鞠躬说:“刘老师,您当年给我的琴,现在还在弹,上面有您写的‘别急,音乐等你’。”刘欢在台下擦了擦眼角,后来跟朋友说:“那天我站在台下,觉得比拿任何奖都踏实——你看,我当年踩过的坑,他绕过去了;我当年觉得难的坎儿,他现在能带着别人过去了。这叫‘奖’,对吧?”

三、娱乐圈的“反叛者”:他让“奖励”长出了根

在这个“奖杯堆成山、热搜刷不停”的娱乐圈,刘欢的“另类奖励观”像一株安静的野草。多少明星为了一个奖项提前半年公关、拉票、买通稿,他却带着学生去敬老院唱歌,不为宣传,只为“让老人们听听年轻的声音”;多少音乐人用流量证明“我红”,他却默默整理了300首濒临失传的民歌,编成教材免费给音乐老师用,说“这些歌才是咱音乐的根”。

去年他60岁生日,有媒体问:“您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?”他正在给琴房里的学生调音,头也没抬地说:“遗憾?倒是没有。就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,想教的歌太多,想帮的学生太多。”说完又补了一句:“不过要是真有遗憾,可能就是当年第一次拒奖时,说那句‘音乐是用来活的’话说得不够大声。”

其实我们都知道,刘欢的“奖励”早就不是物质或荣誉能定义的。它藏在学生弹错音时他轻轻按住的手指里,藏在民歌教室里那块写满“别让老调丢了”的黑板里,藏在每句“唱歌要对得起自己的心”的唠叨里。这个用半生时间证明“真才实学比奖杯重”的音乐人,或许早就把最珍贵的“奖励”,刻在了中国音乐的未来里。

所以下次再有人说“娱乐圈没真性情”,你可以把刘欢的故事甩给他看看——你看,真正的“大奖”,从来不是颁给你,而是经由你,传递给更多需要它的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