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当年那句“他有真正的骨血”,为何成了黄家驹最戳心的评价?

在香港乐坛,提起黄家驹,人们总会想到海阔天空里的自由、光辉岁月里的抗争,还有他用音乐刻下的时代印记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当内地音乐教父刘欢——这个以“专业到近乎苛刻”著称的歌手——提起黄家驹时,只说了句“他有真正的骨血”,六个字却让无数人红了眼眶?

要说刘欢和黄家驹,其实算不上“老熟人”。一个在北京音乐学院扎根,唱的是千万次的问里的深刻;一个在香港街头起步,弹的是情人里的温柔。他们的音乐轨迹,在90年代的华语乐坛上,像两条平行线,看似没有交集,却在“音乐的本质”上,撞出了惊人的火花。

刘欢的评价,从一张旧专辑说起

刘欢对黄家驹的评价

1993年,黄家驹突然离世的消息传到内地时,刘欢正在外地演出。后来他在采访里回忆,那天晚上没睡好,翻出黄家驹的乐与怒循环了一整夜。“以前总觉得香港歌要么是情啊爱啊,要么是劲歌热舞,没想到他的歌里,装着那么多别人的故事。”

他说的“乐与怒”,其实是Beyond早期的一张重要专辑,封面是三个年轻人站在香港街头,眼神里有迷茫,更有倔强。刘欢后来在一次音乐座谈会上特意提到这张专辑:“你看俾面派对里,讽刺的不是某个明星,是整个娱乐圈的浮夸;农民里,写的不是香港,是所有被忽略的群体。他的歌从不是‘为赋新词强说愁’,是真的在替那些发不出声的人说话。”

这才是“他有真正的骨血”的由来——不是夸技巧,不是夸流量,是夸他的音乐里有“人”,有温度,有对一个时代的赤诚。

为什么“骨血”二字,最戳黄家驹的粉?

熟悉黄家驹的人都知道,他这辈子最烦的就是“商业包装”。当年Beyond刚有点名气,唱片公司让他唱口水歌、写情歌,直接拍了桌子:“我可以用音乐换钱,但不能用音乐换良心。”

他去非洲拍纪录片,看到战乱中的孩子,写了AMANI;得知曼德拉被囚禁27年,写了光辉岁月;就连海阔天空,也不是无病呻吟,是他对“自由”最笨拙也最真挚的呐喊——这种“不迎合,只认理”的劲儿,不正是刘欢口中的“骨血”吗?

后来刘欢在节目里提过一件事:“有次跟香港音乐人聊天,有人说‘家驹的歌,内地学生特别买账’,我问他为什么,他说‘因为我们唱的是‘你们的事’,他唱的是‘所有人的事’’。”

说到底,黄家驹的“骨血”,是把个人的酸甜苦辣,熬成了所有人的共鸣。他的歌里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能让打工者在不再犹豫里找到勇气,让异乡人在冷雨夜里感到慰藉,让所有在现实中挣扎的人,在海阔天空里听见光。

30年过去,为什么我们还在听黄家驹?

今年是Beyond成立40周年,B站上“黄家驹”相关的播放量又破了亿,评论区依旧是“80后的青春”“00后也在听的经典”。这让很多人好奇:为什么30年过去了,黄家驹的歌还没过时?

刘欢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:“真正的音乐,从来不是时代的产物,是永恒的对话。”他说自己现在还会听海阔天空,“不是因为怀念,是因为每次听到‘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’,还是会想起年轻时那些不怕天高地厚的日子——好的音乐就是这样,能让你在任何时候,都敢直面心里的那句‘我愿意’。”

是啊,从大地到AMANI,从喜欢你到不再犹豫,黄家驹的歌里从来没有过时的情绪。他在歌里问“问谁又能做到”,我们也在歌里答“我就是我自己的神”。这种“人歌合一”的境界,或许就是刘欢那句“骨血”背后,最想告诉我们的:音乐真正的价值,从来不是榜单上的数字,而是能否在某个瞬间,成为别人的光。

如今再听刘欢当年的评价,突然明白:他用“骨血”说的,从来不是黄家驹这个人,而是所有音乐人该有的样子——不媚俗,不辜负,把心里最真的话,写成歌,唱给世界听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