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一句‘他比我们都懂’,周杰伦的音乐到底藏着多少我们没看透的密码?”

要说娱乐圈里前辈后辈的“双向奔赴”,刘欢和周杰伦的故事绝对能排进TOP 3。一个是乐坛公认的“定海神针”,嗓音厚得像陈年普洱,作词作曲带着股“举重若轻”的通透;一个是从“周杰伦现象”一路狂飙到“华语天王”,旋律一响就能让80、90后集体DNA动起来。这俩人站一块,本就够让人想磕CP了,更妙的是——刘欢还真不止一次公开夸过周杰伦,而且句句都说到了点儿上,比粉丝安利还让人服气。

刘欢夸杰伦

“别小看他,他比我们都懂音乐”

刘欢夸周杰伦,最有名的莫过于中国好声音那档节目。有次后台采访,主持人问他对新导师的期待,刘欢对着镜头笑得特别:“周杰伦?哦他呀,别看他平时说话有点‘结巴’,音乐上,他比我们都懂。”

刘欢夸杰伦

这话听着像玩笑,细品却全是分量。要知道刘欢是什么人?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,唱过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的传奇人物,给北京人在纽约作曲时,连好莱坞的音乐人都竖大拇指。他对“懂音乐”的定义,从来不是炫技,而是“知道怎么让旋律钻进人心里”。

周杰伦的歌,刚好踩在这个点上。早年在“音乐魔术师”方文山的加持下,双截棍用摇滚加京剧把“中国风”玩出了新花样;七里香里“秋刀鱼的滋味”能让听的人瞬间闻到夏天海风的咸;晴天前奏一响,多少人的青春就跟着倒带。这些歌当时火到什么程度?街头巷尾的店里循环播放,考试前偷抄歌词的小纸条被老师收了又收。可周杰伦自己呢?总是一副“随便写写”的样子,连拿奖时都紧张得攥着话筒说“我没准备稿子”。

刘欢看的,或许就是这股“举重若轻”。有次音乐节后台,周杰伦在角落改旋律,刘欢正好路过,停下脚步听了一会儿,拍拍他肩膀说:“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歌传得广吗?因为你写的是‘人话’,也是‘人心话’。”——简单两个词,道破了周杰伦能把流行音乐做成“国民记忆”的密码:不高高在上,也不刻意讨好,就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
“他让华语音乐跟着年轻人走了20年”

除了创作,刘欢更服气周杰伦的“开创性”。早些年华语乐坛跟着港台跑,偶像路线、抒情 ballad 一股脑扎堆,直到周杰伦带着他的“周氏唱腔”横空出世,把R&B、Hip-hop、古典乐全揉碎了重新捏。

“那时候很多人说他的歌‘听不清’,现在呢?”刘欢在某次论坛上笑,“整个华语乐坛都在学他玩混搭。你以为Mojito是突然想写古巴?人家早年在我的地盘里就把拉丁节奏玩明白了;最伟大的作品里穿插肖邦的旋律,你以为是为了装高级?人家以父之名早就把歌剧式叙事玩得溜溜的。”

更难得的是,周杰伦从没被“开创者”的身份困住。偶像剧要主题曲?他写简单爱;电影要插曲?他唱不能说的秘密;就连快综艺需要洗脑神曲,我的新衣都能给你改得魔性又上头。刘欢评价他像个“永动机”“永远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,但又不讨好他们,而是带着年轻人往前走”——从范特西到最伟大的作品,周杰伦用20年的时间证明:真正的顶流,不是站在原地等人追捧,而是拉着整个行业往前跑。

两位“音乐偏执狂”的惺惺相惜

其实刘欢和周杰伦的交集,远不止“前辈夸后辈”。多年前有一次颁奖典礼,后台人挤人,周杰伦正被记者围着问“能不能再出一张 Jay风格的新专辑”,刘欢突然从人群里挤过来,递给他一瓶水:“小子,别光想着回头,往前走,比什么都强。”

后来周杰伦在采访里提过这事儿,眼睛都亮了:“刘欢老师跟我说那话的时候,我手都在抖。你知道那种感觉吗?就像你写了十年作文,突然被你最喜欢的作家说‘你的字有灵魂’。”

这种“懂”,是两位音乐人骨子里的共鸣。刘欢为北京人在纽约作曲时,为了找到“中西合璧”的感觉,把京剧念白和西洋交响乐揉在一起,被说“离经叛道”,却硬生生带火了“中国风”的开端;周杰伦写东风破时,用二胡和R&B搭配,连方文山都怕“太奇怪”,结果唱成了“三古新势力”的代表作。他们都信:好的音乐不该被风格困住,该像水一样,往哪里流,都能开出花来。

所以你看,刘欢夸周杰伦,从不是“前辈对后辈的施舍”,而是“行家对行家的认可”——认可他对旋律的直觉,认可他对传统的颠覆,更认可他让华语音乐在全世界面前“挺直了腰板”的能力。

说到底,娱乐圈从不缺流量明星,缺的是能让时间说话的音乐人。刘欢那句“比我们都懂”,夸的不是周杰伦的 fame,而是他藏在旋律里的真心;不是他的奖项,而是他拽着华语乐坛往前冲的那股劲儿。下次再听稻香时,不妨多留意那句“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”——或许,这就是刘欢眼里最“懂”的音乐:简单,却戳心;年轻,却有力量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