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最近在大连的街头走一走,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无论是公交车上刷短视频的大爷,还是健身房里跟着节奏跳操的年轻人,手机里常常循环着一首旋律不算“抓耳”、却越听越有味道的歌——大连之歌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首歌的演唱者,是早已鲜少公开露面的歌王刘欢。
不少人会问:刘欢放着那么多商演不去,怎么会突然为大连写一首歌?这首歌里,藏着什么样的故事,又凭什么能让大连人集体“自来水”式传播?
一、从“过客”到“老友”:刘欢和大连,早就有故事
说起刘欢和大连的渊源,很多人只知道他是音乐大师,却不知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,早就刻进了岁月里。
上世纪90年代,刘欢第一次来大连演出,被这里的山海风光和人情味深深打动。“那时候走在星海广场,海风一吹,就觉得心里特别敞亮。”后来他多次来大连参加公益活动,2010年担任大连国际樱桃节推广大使时,曾笑着说:“大连的樱桃甜,大连的人更热情。”
但对大连最深的了解,或许藏在他2023年一次不为人知的走访里。那天他没告诉任何人,只带着一个笔记本,在老甘井子区的巷子里转了一整天——看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,和坐在胡同口晒太阳的老爷子聊过去,还去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,给孩子们唱歌。他在日记里写:“大连像一本厚厚的书,封面是现代的、漂亮的,但翻开每一页,都写着踏实、坚韧的人情味。”
或许正是这一次“潜水式”的体验,让刘欢觉得,以前的歌里,少了大连最真实的“魂”。于是2024年初,他主动找到大连市委宣传部,说:“我想为大连写首‘老百姓的歌’,不是那种喊口号的,是能让人听了就想起家的调调。”
二、大连之歌不“炫技”:没有华丽的旋律,却唱进了大连人心里
很多人第一次听大连之歌时,都有些意外——刘欢的歌,向来以高亢、宏大著称,这首歌却像一杯温水,旋律平实得像唠嗑,但每句词都像身边的日常。
“清晨的阳光爬上旅顺口的墙/渔船的汽笛叫醒了星海广场/你问我大连好在哪/就是这海风不慌不忙/吹得人心头热乎/吹得日子亮堂”
没有堆砌的“浪漫之都”“北方香港”之类的标签,全是大连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:旅顺口的城墙、星海广场的汽笛、中山路的法国梧桐,还有夏天沙滩上的烧烤摊、冬天澡堂子里泡得发红的皮肤。大连本地音乐人小林说:“我第一次听时,眼泪差点掉下来——这不就是我妈每天跟我说的日子嘛!‘海风不慌不忙’,大连人一听就懂,那是骨子里的松弛感。”
更绝的是刘欢的演唱。他没有用标志性的“海豚音”,反而带着一丝沙哑的中音,像邻家大哥在讲故事。尤其是那句“你是老建筑的墙皮,是新地铁的轨道,是每个大连人心里,那口咸咸的海风”,声音里带着温度,仿佛能看见他站在星海边,眯着眼笑的样子。
有网友评论:“以前总说‘大连是座浪漫的城市’,但听了这首歌我才知道,大连的浪漫是‘人间烟火’——是早市的热煎饼,是晚海边的风,是邻居递来的一碗咸鱼饼子。”
三、为什么是大连?一首歌背后的“城市觉醒”
大连之歌能火,不只是因为刘欢的名字,更是因为它踩准了当下城市文化的“痛点”。
近年来,很多城市都在推“城市歌曲”,但要么请流量明星唱些空泛的歌词,要么用各种电子乐器堆砌“高级感”,结果往往是“播完就忘”。而大连之歌不一样,它没有试图“包装”大连,而是把大连最普通的一面唱了出来。
就像刘欢在歌迷见面会上说的:“城市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是生活在这里的人,是他们的故事。我唱的不是大连的‘地标’,是大连的‘人味’。”这种“去标签化”的表达,让歌曲迅速破圈——不仅本地人转发,连许多在外打拼的大连人都说:“想家了,这首歌像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的海边。”
更重要的是,大连之歌让大连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:“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,在外人眼里这么珍贵。”一位来大连旅游的上海游客说:“以前觉得大连就是‘海滨城市’,听了歌才去走了走中山路的日式建筑,去了旅顺博物馆,发现这里的故事比风景更动人。”
四、歌会老去,但“城市的歌”永远年轻
大连之歌走红后,有人问刘欢:“还会为其他城市写歌吗?”他笑着说:“如果还有城市愿意让我‘坐下来唠唠’,我一定来。”这句话,或许说出了“城市之歌”的真谛——它不需要多大的名气,不需要多华丽的技巧,只要带着对一座城市的真诚,就能唱进人的心里。
如今,大连之歌已经成了大连的“声音名片”,公交车、地铁、商场里时常能听到它;连小朋友们都会在音乐课上唱“海风不慌不忙,吹得心头热乎”。或许,这就是一首歌最大的价值:它不仅唱出了一座城的样子,更唤醒了每个人心里对“家”的眷恋。
所以,如果有人再问你:“大连的歌,凭什么让人循环播放?”你可以告诉他:“因为它唱的不是大连,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