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说刘欢才是华语乐坛那个“不称王的大王”?

在娱乐圈,“大王”这个称号总带着点江湖气——要么是流量爆棚的顶流,要么是呼风唤雨的资本玩家,可唯独刘欢,明明坐拥好汉歌千万次的问这些传唱30年的金曲,明明在歌手舞台上靠一句“我和你,心连心”让全世界记住中国声音,却从没靠“大王”的名头营销过自己。但偏偏,当90后开始怀旧翻出他的老歌,当新生代歌手在采访里说“刘欢老师的课我听了三遍”,大家突然明白:有些“大王”,从来不需要称王,因为他就是那个定义“什么是好音乐”的人。

刘欢大王

一、30年前,他写的歌就埋进了中国人的DNA里

1998年,央视拍水浒传,导演找遍了华语乐坛,想给“好汉”们配一首能响彻江湖的主题曲。最后有人推荐了刘欢,他抱着吉他弹了几个和弦,十分钟后,好汉歌的旋律就出来了——不是堆砌成语的“古风”,也不是拿腔拿调的“戏歌”,就是带着北方大地的粗粝感,一句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唱得山东好汉们热血沸腾,唱得全中国老百姓跟着哼。后来有人说这歌抄袭河南民歌,刘欢没辩解,只淡淡说:“民间音乐的根,本来就是大家共享的。”可谁能想到,这“没走心”的作品,成了KTV里30年不过时的“顶流”,连三岁小孩都能跟着甩胳膊。

刘欢大王

更早的1990年,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,他和韦唯合唱亚洲雄风。彼时的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,穿着简单的西装站在舞台侧,开口就是“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”,那浑厚又通透的嗓音,像平地惊雷,把中国人的精气神唱到了世界面前。从亚运会到春晚,从北京欢迎你到我和你,刘欢好像成了“国家重大场合”的指定歌手——可他不靠“背景”,靠的是实实在在的音乐实力:他的音域横跨四个八度,既能唱出帕瓦罗蒂式的华彩,也能把弯弯的月亮唱成深夜里的一壶酒,温柔得能让人掉眼泪。

二、娱乐圈“佛系”,却成了年轻歌手的“音乐定海神针”

现在流量明星上综艺,恨不得把“努力”“拼命”四个字焊在脑门上,可刘欢偏不。他几十年不上综艺,不炒绯闻,连微博都不常更,唯一的“娱乐活动”可能就是带着学生去胡同里听老艺人唱小曲。但只要他一开口,整个娱乐圈都得竖起耳朵。

2018年,歌手请他做“逆战歌手”,那年他58岁,头发已经白了大半。第一场唱弯弯的月亮,没有炫技,没有炫目的灯光,就坐在钢琴前,开口唱“今天的泪水又为而流,流过那 broken window”,全场观众直接起立,连素来严格的乐评人都说:“这不是表演,是音乐人的生命在说话。”

后来,他指导华晨宇改编光年之外,华晨宇说:“刘欢老师告诉我,别光想着炫高音,每句词都得有画面感。”他帮迪玛希找适合他嗓音的作品,从哈萨克民歌到意大利歌剧,比自己得奖还开心。更绝的是,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,从不抢学员风头,永远坐在角落里认真记笔记,等选手唱完才慢慢开口:“第三句,你换气的地方有点急,要是在这里停半秒,情绪会更顺。”有学员说:“刘欢老师从不说‘你选我选对了’,他只说‘音乐这条路,该怎么走’。”

三、为什么“大王”的名号,他从不屑要?

娱乐圈的“大王”们,要么靠流量,要么靠资本,可刘欢的底气,从来都来自音乐本身。他25岁就拿到意大利第33届“威尔第国际声乐大赛”名次,成为第一位金奖的亚洲人;他创作的凤凰于飞被王菲、毛阿敏等无数歌手翻唱,却从没主动推过自己写的歌;他甚至拒绝了天价商演,说“我更愿意在教室里教学生唱歌,那比赚多少钱都踏实”。

有人问他:“您就没想过当个‘巨星’,像迈克尔·杰克逊那样轰动世界吗?”刘欢当时正在整理一摞老唱片,头都没抬:“巨星?能让更多人听到好音乐就够了。音乐不是用来争高下的,是用来打动人的。”如今,60多岁的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带学生,上课时从不用PPT,就拿着老唱片机放给学生听:“听听这个,1960年代的录音,歌手呼吸的细节都听得清。现在的人总说‘数字音质好’,可好音乐不在设备,在心里。”

说到底,刘欢的“大王”,从来不是粉丝喊的,也不是媒体封的。是30年前在录音棚里为一首歌熬夜改的旋律,是20年前在课堂上跟学生说的“别急着成名,先磨好耳朵”,是10年前在舞台上唱从头再来时眼里的光。他就像华语乐坛那棵老槐树,不张扬,却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,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树下乘凉,捡几片落叶——上面,都写着“什么是真正的音乐”。

所以再想想,娱乐圈需要那么多“称王的大王”吗?或许,像刘欢这样“不称王的大王”,才真正配得上人们心里那个位置——不是因为他有多红,而是因为他让我们知道:好的音乐,好的艺人,从来不怕时间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