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为何会在公开场合大赞王琪?这背后藏着音乐圈最难得的“双向奔赴”

前段时间刘欢在一个音乐访谈里提到王琪,语气里带着点“后生可畏”的惊喜:“现在能写出那种有劲儿、有故事、还带着泥土味的歌的人,不多了,王琪算一个。”这句话一出,不少人刷屏:“刘欢老师这是把王琪‘盖章’认可了啊?”

刘欢大赞王琪

说起来刘欢对王琪的关注,其实早有苗头。毕竟在这个靠流量催生偶像的年代,一个能沉下心写“老百姓自己”的歌的歌手,本身就少见。而刘欢作为乐坛“活化石”,什么歌没听过?能让他说出“不多了”三个字,王琪到底有啥“过人之处”?

先说说王琪:一个“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歌者”

刘欢大赞王琪

很多人认识王琪,是因为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。但要是以为王琪只会唱“小镇姑娘”“牧羊人”,那就小看他了。

他打小在内蒙古农村长大,小时候跟着牧民骑马、放羊,听着老人们唱长调、讲边关故事,那些旋律早就刻进骨子里。后来自己写歌,从不搞花里胡哨的“创新”,就写身边的事:邻居大爷的拖拉机、村口老槐树下的唠嗑、年轻人外出打工时的不舍……歌词糙,但句句有温度;旋律简单,却听得人心里发酸发暖。

比如万爱千恩,写的就是母亲的爱:“您扶我学走路,陪我学说话,把我养这么大,自己却老了白头发。”没有华丽的词藻,就像妈妈坐在炕上边纳鞋底边跟你唠嗑,可偏偏有股“直击人心”的劲儿。之前有年轻网友说:“第一次听这首歌,给我妈打了个半小时电话,哭了。”

这种“用真感情写真生活”的本事,恰恰是王琪最打眼的地方。现在太多歌是“为了写而写”,编曲炫技、词藻堆砌,听完了不知道唱的是啥;王琪的歌不一样,像地里刚刨出来的土豆,带着土腥气,却实实在在能填饱“缺了共鸣的胃”。

再说说刘欢:他赞的从来不是“流量”,是“好歌”

刘欢为啥会对王琪“高看一眼”?这得看刘欢的标准。

作为华语乐坛的“定海神针”,刘欢对音乐的挑剔是出了名的。他早就说过:“歌是唱给人听的,不是唱给自己爽的。不管你技术多好,旋律再花哨,要是老百姓听不懂、没共鸣,那都是白搭。”

他自己选歌、做节目,从来只认“真”和“诚”——弯弯的月亮唱的是对故乡的念,千万次的问写的是时代浪潮里的迷茫,这些歌能传唱三十年,靠的不是炒作,是“说人话、动人心”。

王琪的歌,恰好踩在了这个点上。刘欢在节目里提到:“王琪的歌里没有‘高大上’的假大空,就是普通人的日子。那种‘穷开心’‘累并着爱’,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。”他特别欣赏王琪的“不迎合”——不为了上短视频去搞洗脑神曲,不为了讨好流行元素去“魔改”民歌,就守着“写老百姓自己的事”这个初心。

这种“不逐流”的清醒,在刘欢看来比什么都珍贵。他在采访里直言:“现在乐坛太浮躁了,很多人只想着怎么‘火’,很少有人想着怎么‘留’。王琪的歌,说不定哪天就成了‘老歌’,但十年、二十年后再听,依然会有人感动。”

为什么说这是“音乐圈的双向奔赴”?

要说刘欢和王琪的“缘分”,其实挺微妙。

刘欢是大咖,是殿堂级人物;王琪是“草根”,是从直播间、小舞台一路唱出来的歌手。按理说,八竿子打不着。但偏偏,两个年龄、经历差了一大截的人,在对“好音乐”的理解上,出奇地一致。

刘欢赞王琪,不是“前辈对后辈的施舍”,而是“对同路的认可”。他懂王琪的歌里的“土气”是底气,是“根”;王琪呢,提起刘欢也是满眼敬佩:“刘欢老师的歌我从小听到大,他教会我,歌不是玩技巧,是走心。”

更难得的是,这种“赞”不是“昙花一现”的热度。刘欢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王琪,还在自己的音乐分享会上特意放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,说:“你们听听,这才是歌该有的样子——有故事,有温度,能让人记住。”

这在现在的乐坛,简直是“清流”。当太多人沉迷于“造星”“换流量”的时候,刘欢和王琪的相遇,像是在说:真正的好音乐,从来不怕慢,怕的是没人懂;真正的好歌手,从来不怕“红得晚”,怕的是丢了本心。

最后想说:刘欢的“大赞”,给乐坛提了个醒

其实刘欢大赞王琪,不只是两个人的事,更像是对当下乐坛的一记“警钟”。

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“速食歌手”——歌没听清是谁唱的,脸倒是铺天盖地;一首歌“火”了三个月,下一首直接“查无此人”。为什么?因为太注重“包装”和“流量”,忘了音乐的本质是“打动人”。

王琪的路子,或许能给这些歌手提个醒:你不用多会“营销”,不用多会“凹人设”,踏踏实实写几首自己心里的话,唱唱普通人的日子,说不定哪天,也会像刘欢说的那样:“被人记住,被人需要。”

毕竟,能穿越时间的好歌,从来都不是“捧”出来的,是“熬”出来的;能让人真心佩服的歌手,从来都不是“吹”出来的,是“唱”出来的。

刘欢和王琪的“双向奔赴”,或许正是这种“把根扎进生活”的音乐观的胜利。你说呢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