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年总有人在后台问我们:“刘欢老师,是不是已经好多年没上春晚了?”——是啊,连00后可能都记不清他最后一次站在春晚舞台是什么时候,但80后、90后闭着眼睛都能哼出他的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,能想起他和那英手挽手唱“相约一九九八”时,台下一片跟着打拍子的荧光海。
那些年,刘欢的春晚舞台有多“能打”?
说起来,刘欢和春晚的缘分,从80年代就开始了。1987年,29岁的他第一次登上春晚,和韦唯合唱相聚在龙年,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后来的“老师”,只是个青涩但声音穿透力极强的青年歌手,却硬是把“龙年”唱进了全国观众心里。
真正让他封神的,是1998年。那一年,他和那英合作的相约一九九八成了春晚的“王炸节目”——两个人穿一黑一红的风衣,站在旋转舞台上,一个高亢如云,一个深情似海,最后合唱“来吧,来吧,相约一九九八”时,台下坐着几亿观众,跟着电视机前一起哼,那场面,现在看都觉得热血沸腾。
后来他还唱过好汉歌,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把108位好汉的豪情唱得酣畅淋漓;唱过从头再来,沧桑中带着力量,让下岗工人们听了眼眶发热;甚至2000年跨年时,他和田震合唱今生有你足够,把新世纪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。那时候的春晚,只要有刘欢,就仿佛有了“定海神针”——不管节目多花哨,只要他一开口,观众就知道:“哦,春晚的‘主心骨’来了。”
从“常客”到“消失”,他到底去哪儿了?
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春晚的节目单里再没有“刘欢”这个名字。上一次他上春晚,还是2020年——那不是主舞台,而是“脱贫攻坚主题晚会”上的特别演出,他和云朵、阿云嘎、王莉唱了决胜未来,灯光比往暗,镜头给得少,但他开口的瞬间,还是有人感叹:“是刘欢啊,还是那个声音。”
这一晃,三年过去了。为什么他不来了?有人说他身体吃不消——2019年他因血管瘤做了手术,之后几乎退出了所有商演,连音乐节都很少露面;有人说他更爱在“传道授业”,对外经贸大学的“刘欢音乐课”成了“全校最难选的课”,学生为了抢他的课,得提前半小时蹲在电脑前;也有人觉得,如今的春晚,好像留不下真正“发光发热”的声音了——现在的舞台越来越追求流量、视觉效果,像刘欢这样“只要一张桌子、一个麦克风就能唱全场”的实力派,或许太“朴素”了。
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道理,但最根本的,可能是刘欢自己对舞台的选择变了。一次采访里他说过:“唱歌对我来说,不是为了‘站在哪儿’,而是为了‘唱给谁听’。如果唱的歌不能打动自己,不如不唱。”这些年他除了偶尔参加歌手这样的音乐节目,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音乐教学、整理老歌,甚至带着学生们做民谣改编——他好像找到了比春晚更“舒服”的位置:不追流量,只做“能留得住的音乐”。
我们想念的,不只是刘欢,还有那个“敢唱歌”的年代
为什么现在大家突然开始“考古”刘欢的春晚?大概是因为现在的观众,太需要这种“不靠脸、不靠噱头,只靠声音就能赢”的歌者了。现在的娱乐圈太“热闹”,新人换了一批又一批,热搜今天这个塌房、明天那个分手,但刘欢的歌,却能陪我们走一辈子——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的问,从好汉歌到从头再来,每首都像老朋友,在你需要的时候,轻轻拍拍你的肩。
上次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视频,有个00后问:“刘欢是谁啊?为什么我爸妈天天放他的歌?”底下有个回复:“他是你爸妈的青春,也是你以后会反复听的经典。”你看,真正的实力,从来不会被时间冲淡。
所以啊,刘欢多久没上春晚了?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他还在唱歌,我们还在听他的歌。就像相约一九九八里唱的“相约在春风里,相约在每一个明天”,哪怕他不站在春晚舞台上,他的歌声也会一直“相约”着我们,陪我们走过一个个新的春天。
下次听到他的歌,你会跟着哼吗?我想会的,毕竟,那个用声音“唱活”了我们青春的男人,从来就没离开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