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台下的音乐人放下“老江湖”的招牌,连鼓了三次掌才安静下来时,台上的刘欢正扶着话筒,轻轻叹了口气:“很多朋友问我,刘老师,声乐到底有没有‘秘诀’?我说,有——但不是你想的那种。”
一、满场音乐人屏住的呼吸:这堂课不讲“高音秘籍”
三个月前,北京某剧院的后台,几位年轻歌手围着化妆台争执:“青藏高原的高音非要吼吗?我学民族唱法的老师说必须‘丹田发力’,可我听着流行歌手好像也没这么唱啊?”
这场争论后来被带到了刘欢的声乐讲座上。而刘欢的第一句话就让全场安静了:“你们刚才说的,恰恰是声乐学习最大的误区——总想找‘捷径’,却忘了声音的本质是‘人’。”
讲座当天的场景,后来有人在网上偷偷拍过片段:没有炫目的灯光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连投影仪都没用,只有刘欢随身带着一本泛黄的声乐基础教程,和一把用了20年的折叠椅。他没讲“如何飙高音”,反而先放了一段录音——是他30年前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的demo。“你们听,”他按下播放键,磁带里的声音带着轻微的电流杂音,“当年我为了找到‘战士吼出来的感觉’,在胡同里对着墙喊,喊到嗓子出血,后来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。”
“为什么?”台下有学员忍不住问。
“因为声音不是喊出来的,是‘叹’出来的。”刘欢的指尖敲了敲桌面,“就像你第一次失恋,不会刻意大声哭,但那种从心里‘叹’出来的哽咽,比任何技巧都戳人。声乐的秘诀,从来不是‘怎么唱’,而是‘为什么唱’。”
二、从“唱劈叉”到“唱出眼泪”:刘欢的“笨办法”
讲座进行到一半时,刘欢突然指着台下一个戴棒球帽的男生:“你,上来。”男生是位酒吧驻唱歌手,现场唱了句“我用第二人称,寂寞当你的爱人”,刚到高音处就明显破音,脸涨得通红。
“别紧张,”刘欢递给他一瓶水,“你平时唱这句时,是不是总想着‘一定要把这个音唱上去’?”男生点点头。“那试试换种方式——唱之前,先想象你刚送走远行的爱人,站在月台上,看着他列车开走,最后一句话就是‘寂寞当你的爱人’。”
男生愣了三秒,重新开口时,声音依旧不算完美,但破音消失了,尾音甚至带着一丝颤抖。唱完,他盯着地面,突然说:“刘老师,我好像……突然懂了为什么唱这首歌。”
台下有人小声讨论:“这好像不是技巧,是演戏?”
刘欢笑了:“演戏?不,这是‘真实’。我当年唱弯弯的月亮,编曲老师让我加个转音,我说‘不加’,因为我小时候在天津胡同里,每到傍晚,我妈就站在门口喊‘欢儿回家吃饭’,那声音就不是完美的音阶,是带着胡同里的烟火气’。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很多人学声乐,总想着‘超越别人’,却忘了‘超越自己’最简单的方式——把你心里最真实的感受,用你最舒服的声音传出去。我带好声音学员时,有个农村来的姑娘,唱乡土民谣时跑了调,但全班都哭了,为什么?因为她的声音里有她爹娘在田埂上喊她的回响。”
三、“别让技巧,困住你的声音”
讲座接近尾声时,有位从业15年的合唱团指挥站起来提问:“刘老师,我们团里年轻歌手总是沉迷‘换声技巧’,觉得用头声唱就高级,反而丢失了力量感,您怎么看?”
刘欢指了指自己的喉咙:“你看这里,它不是机器,是肉做的。技巧是工具,不是枷锁。我唱千万次的问时,副歌部分没用所谓‘科学发声法’,就是用了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‘美声’时,老师让我扔掉的那个‘颤音’——因为那是从柴可夫斯基歌剧里偷来的,不合适。”
他说起一件趣事:“有次给电影配乐,导演说‘刘老师,这个音要让人毛骨悚然’,我琢磨了三天,最后躺在地上,用最低的气声哼出来的,后来导演说‘比任何尖叫都可怕’。你看,有时候‘不专业’的唱法,反而最专业。”
他突然环视全场,眼神认真:“我知道你们来是想学‘怎么唱得更好’,但我想告诉你们:真正的‘好’,是让听众忘记你在‘唱歌’,而是让你唱的故事,住进他们心里。就像我老师当年对我说:‘欢儿,你嗓子是天生的,但音色是后天养的,养你的音色,要养一辈子。’”
四、散场时,有人在微博上写:“原来刘欢的‘秘诀’,是”
讲座结束时,台下没一个人起身,直到刘欢收拾好笔记本,准备离开,才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有学员追出去,递上一张皱巴巴的乐谱:“刘老师,这是我奶奶年轻时唱的歌,您帮我听听,我能学着唱吗?”
刘欢停下脚步,接过来看了一眼,轻轻哼了两句,然后笑了:“你奶奶的声音,很干净。你好好唱,别学我,学你自己。”
那天晚上,有人在网上发帖:“刘欢声乐讲座没讲高音技巧,却让我哭了。因为我突然想起,我第一次上台唱歌,也是因为心里憋着一句话,想唱给某个人听。”
或许这就是刘欢的“秘诀”——不教你怎么“唱”,而是帮你找回“为什么唱”。在流量裹挟的时代,他像个老匠人,不追风口,不讲“速成”,只守着一颗对音乐赤诚的心,告诉每个爱音乐的人:声音的终极技巧,是真诚。
就像他在讲座最后说的:“别让那些复杂的理论,困住你最本真的声音。因为最动人的歌声,从来不是‘练’出来的,是‘长’出来的——从你的心里,慢慢长出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