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刘欢,大多数人会想到好汉歌里一声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或是凤凰于飞里辗转千年的苍凉。但最近几年,另一个词悄悄和“刘欢”绑在了一起——“刘欢培”。
有人问:“刘欢不是唱歌的吗?什么时候开始‘培养’别人了?”
也有人好奇:“娱乐圈的导师那么多,凭什么‘刘欢培’成了圈里人口中的‘金字招牌’?”
其实要聊“刘欢培”,得先从二十年前的一场饭局说起。那时候刚冒头的歌手沙宝亮,捧着一瓶白酒蹲在刘欢工作室楼下,说什么要“拜师学艺”。刘欢没答应收徒弟,但问了句:“你觉得自己缺什么?”沙宝亮说:“缺‘为什么唱’的理由。”后来刘欢没教他怎么飙高音,反而带着他去听胡同里老大爷吼京戏,去菜市场听杀鱼贩子吆喝,去工地打夯的号子里找节奏。“唱歌不是把嗓子练响就行,”刘欢当时拍着沙宝亮的肩膀说,“你得让你的声带里,装着别人的日子。”
这话放到现在,依然戳中了不少音乐人的痛点。这些年娱乐圈里的“培训班”不少——有的教你怎么在镜头前挤眼泪,有的告诉你怎么写30秒就能火的神句,可教人怎么“把日子唱进歌里”的,刘欢大概是头一个。
刘欢的“培”,从来不是流水线造星
去年冬天,有个叫刘宇宁的年轻歌手找到刘欢,说自己红了之后特别慌,不知道该唱什么样的歌。“我现在唱的,都是粉丝想听的,可我不想唱一辈子口水歌。”刘欢没给他列歌单,而是扔给他一本中国古代乐论,让他回去读“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”那章,又让他去云南采风,跟着彝族的“左脚舞”队伍跳三天三夜。“你不用急着找方向,但得先找‘人’——你是个什么样的人,你唱的歌才能是什么样的人。”后来刘宇宁写的山水无相逢,歌词里“青山不改绿水长”的劲儿,真能让人看见他踩着云南泥土地时,裤腿上沾的草屑。
这种“培”,从来不是按着模具往里塞人。刘欢带学员,从不让他们复制自己。他有句挂在嘴边的话:“刘欢只有一个,但好音乐可以有千万种样貌。”所以有人跟着他学民歌,最后把爵士和秦腔糅在一起火了;有人跟他学美声,后来给动画片里的流浪猫配插曲,听众哭得稀里哗啦。他不管你走流量还是走实力,只问一条:“你的歌,三年后听还扎心吗?”
比“教唱歌”更重要的,是教人“扛住事儿”
圈内人聊起“刘欢培”,总爱提一个细节:2018年有位学员在比赛里因为票数低淘汰,后台哭得蹲在地上不肯走,觉得自己“白学了半年”。刘欢没上去安慰,反而递给他一瓶冰水,指着监控里他自己看回放的画面:“你看见没?你唱‘故乡’那会儿,右手一直在抖。为什么抖?因为你太想赢,反而忘了‘唱’这个字的本事。”
第二天,刘欢带着所有学员去郊区的一座小学支教。教一群留守儿童唱送别,有个小男孩五音不全,急得直跺脚,刘欢蹲下来,握着他的手一句一句带:“长亭外,古道边——你看,风吹过来的时候,柳条在跟你点头呢,你就当它是给你打拍子。”那天之后,那个淘汰的学员主动给小学录了一首新歌,发在个人账号里,配文说:“原来唱歌不是为了赢,是为了有人能跟着你的调子,想起自己心里藏的那份柔软。”
娱乐圈浮浮沉沉,多少人在流量里迷失,在质疑里躺平。刘欢的“培”,从来不只是教技巧,更是教人怎么扛住外界的嘈杂。他常对学员说:“观众可以忘记你的歌,但他们会记住你唱歌时的‘心’。这份‘心’要是歪了,技巧越花,摔得越狠。”
“刘欢培”没有毕业证书,却在圈里传开了口碑
今年年初,有位参加过“刘欢声音实验室”的音乐制作人,在后台碰见了周杰伦。周杰伦随口问:“你跟着刘欢学,他教了你啥?”那想了半天,说了句:“没教我怎么写爆款歌,但教我写歌前,先去厕所闻一闻清洁剂的味道,闻一闻食堂午饭的香气——生活有味道,歌才有味道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周杰伦写进了自己的创作手记,传到了网上,才让更多人知道:“刘欢培”不是官方认证的项目,没有华丽的招生简章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它就是刘欢几十年里,用自己的音乐圈和人脉,攒下的一个“私房课”——在录音室的沙发里,在深夜的排练厅外,在采风时的大巴车上,把他对音乐的“死磕”,一点点传给愿意听的人。
有人问:“刘欢为啥要这么‘折腾’?”他自己曾在采访里笑着说:“我这辈子,没干过啥大事,就写了些歌,唱了些调。可我总怕有一天,大家听歌的时候,只看脸蛋,不看‘魂’了。那我这点老骨头,就得撑着,多带几个眼里有‘魂’的年轻人出来。”
现在再回头想那个“刘欢的‘培’字背后,藏了多少娱乐圈被忽略的音乐传承密码?”或许答案很简单:它没什么密码,就是“认认真真唱歌,踏踏实实做人”这十个字。只是在这个“快餐式追星”“流量为王”的年代,愿意花十年时间,教人把这两个“真”字刻进骨子里的人,实在太少了。
突然想起刘欢在中国好声音里说过一句话: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,好歌能活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一辈子。”而“刘欢培”,或许就是在为这些“能活很久的歌”,种下最扎实的根。
下一次,当你听到一首歌让你眼眶发热时,或许可以多问一句:它的背后,是不是也有个“刘欢培”的故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