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"老派艺术家"遇上"新顶流偶像":刘欢和蔡徐坤,到底谁更懂"破圈"?

说到华语乐坛的"活化石"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刘欢——那个唱弯弯的月亮时能闭眼把所有故事揉进旋律,唱好汉歌时能把全场气氛点燃到屋顶的音乐教父;而提到流量时代的"顶流符号",蔡徐坤的名字几乎绕不开——从偶像练习生里带着一身少年气冲出来,到后来用情人刷爆短视频平台,他总站在"流量与口碑"的风口浪尖。

这两个看似隔着二十岁年龄差、风格南辕北辙的音乐人,最近却因为同一个词被放到了一起:"破圈"。

刘欢早就不用"破圈"了——三十多年前,他的歌火到村口大喇叭循环放;后来跑去中国好声音当导师,一句"有些歌是拿来听的,有些歌是拿来品的",把乐坛的门道说得明明白白。可这两年,他反而"破"了另一种圈:上声生不息时,年轻人发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顽童,居然能跟陈小春一起唱朋友,现场比谁都嗨;做音乐综艺时,他从不端着,直言"现在的歌有些歌词太挤了,喘不过气",反而让年轻人觉得"原来老艺术家这么敢说"。

刘欢坤

反观蔡徐坤,出道第一天就被贴上"流量偶像"的标签,"破圈"对他来说更像是常态——情人上线三个月,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200亿,连我妈都会哼两句"all I need is you";后来去奔跑吧当常驻,从拘谨到放开,让不少路人改观"原来蔡徐坤不只会唱跳";再到为电影中国医生唱主题曲星辰大海,把流行唱腔和大气旋律捏在一起,终于有人说"他好像在认真做音乐"。

可问题来了:一个早就站在山顶的人,为什么还能不断"破圈"?一个站在流量浪尖的人,怎么才能让大家相信他不是"昙花一现"?

刘欢的"破圈",从没丢过"底牌"

有人问刘欢,都这年纪了还折腾啥?他笑着说:"折腾的不是音乐,是怎么让音乐活下去。"

这话不夸张。当年他唱千万次的问,用的是西洋美声的底子,唱出来的却是凡人的迷茫;后来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,编曲里加了唢呐,硬是把一首民歌唱出了江湖气;再到凤凰于飞,电视剧甄嬛传的原声带,他没飙高音,就用气声讲故事,结果成了KTV里大人小孩都会唱的"寂寞牌金曲"。

他的"破圈"秘诀,从来不是迎合潮流,而是把"自己"当成招牌。上综艺时,别的导师会说"选我你的歌会更好听",他却会直接怼学员"你那句音准跑了,观众一听就走神";聊到现在的音乐工业,他毫不客气:"有些歌编曲比馅还厚,人声都快被埋了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"

可正是这种"不讨好",让年轻人反而信他。现在的年轻人反感套路,但他们分得清什么是"真"。刘欢的"真",是唱30年前的歌依然眼里有光;是哪怕拿了格莱美奖,说起"音乐普及"还是两眼放光;是敢说"现在的音乐市场,有些浮躁,但好在还有好苗子"。

蔡徐坤的"破圈",在"流量"和"作品"间走钢丝

如果说刘欢的"破圈"是"向下扎根",那蔡徐坤的"破圈"更像是"向上攀岩"——手里握着流量这张"门票",可大门后面到底是阶梯还是悬崖,得自己一步步走。

刚出道时,他确实吃过"流量"的甜头:偶像练习生第一集,镜头一给,舞台上的少年干净得像张白纸,一下子圈了百万粉丝;可很快,"顶流"的光环就变成了"枷锁":他的唱跳被嘲"模板化",他的创作被说"千篇一律",连换个发型都能上热搜,偏偏没人提他的歌。

转机出现在情人这首歌。这两年很多人发现,蔡徐坤的唱功好像突然"开了窍"——以前唱跳为主,气息总不稳;可这首歌里,他没用力,就用低沉的嗓音和慵懒的节奏,把暧昧的情绪唱得像裹了蜜。后来Hug Me上线,编曲暗黑,旋律却抓耳,有人评价"他好像终于知道自己的声音该往哪儿放了"。

但他真"破"了吗?有人说他,"脱离了唱跳就不会唱歌了";有人说他,"流量褪去,谁还记得到他歌里唱了啥"。其实蔡徐坤比谁都清楚:流量是入场券,作品才是"续命药"。所以他接综艺从来只挑"能长本事"的,比如奔跑吧里学即兴表演,比如无限超越班里琢磨台词;写歌时不再只想着"朗朗上口",而是琢磨怎么把自己的经历融进去——像Home这首歌,写的就是他刚出道时想家的心情,没有华丽的编曲,只有钢琴和他带着哽咽的嗓音,反而让很多粉丝哭了。

乐坛的"破圈",从来不需要"二选一"

可能有人会说,刘欢和蔡徐坤,根本没法比。一个有作品有地位,一个有流量有争议,放在一起比,本身就是"关公战秦琼"。

但乐坛的有趣之处,就在于它的包容——三十年前,有人听邓丽君的甜蜜情歌,就有人听崔健的摇滚呐喊,谁也没说"我的音乐才是对的";三十年后,有人沉迷刘欢的醇厚经典,就有人跟着蔡徐坤的旋律蹦迪,这本来就是"百花齐放"该有的样子。

真正的"破圈",从来不是"谁取代谁",而是"谁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"。刘欢在用自己的影响力守护着乐坛的"根"——他说"音乐不能忘了文化",于是带着年轻歌手唱民歌,让更多人知道"我们的歌原来这么美";蔡徐坤在用流量做"桥"——他让那些本来不听流行乐的人,因为某个舞台、某句歌词,突然停下来听听现在的音乐。

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:当"音乐教父"遇上"流量偶像",到底谁更懂"破圈"?其实答案在他们自己身上——刘欢懂的是"坚守才能穿越时间",蔡徐坤懂的是"变通才能连接时代",而真正的破圈高手,从来都是"守住本心,拥抱变化"。

毕竟,乐坛这潭水,既需要刘欢这样的"压舱石",让经典不会沉没;也需要蔡徐坤这样的"浪花",让新鲜血液不断涌进来。你说,对吗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