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美国“消失”的那些年,到底在忙什么?别只知道他唱好汉歌厉害!

说到刘欢,咱们脑子里第一反应是不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哇”的豪迈?或者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哇”的豪迈?又或者是北京欢迎你里那醇厚又温暖的声音?但你可能不知道,在咱们国内娱乐圈风生水起的那些年,刘欢其实有段时间“消失”得很彻底——不是退圈,而是跑去美国“进修”了。这一去,就是好几年,期间作品寥寥,连公开露面都少得可怜。当时不少粉丝都犯嘀咕:“刘欢这是怎么了?不唱歌跑去美国干嘛去了?”

不是镀金,是真“啃硬骨头”:去美国,他扔掉了所有“光环”

上世纪90年代,刘欢在国内已经是“歌坛神话”般的存在。他的弯弯的月亮少年壮志不言愁,首首都是能传唱大街巷的经典,就连央视春晚的舞台,他几乎成了“常驻嘉宾”。按理说,这时候的他完全能躺着吃老本,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,他推掉了所有商业演出,带着老婆孩子去了美国。

刘欢在美国

你别以为这是去国外“镀金”,圈子里的潜他不懂?恰恰相反,刘欢是真把自己“归零”了。到了美国,他没去什么名校混文凭,而是直接扎进了音乐学院,跟着教授从头学起——学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作曲和音乐理论。要知道,刘欢当时在国内已经是“流行音乐教父”级别,突然要跟着一帮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学生一起上课,五线谱、和声、对位……这些基本功从头捡起来有多难,你品品。

有次采访,他聊天儿似的说起过这事儿:“那时候每天就是上课、练琴、泡图书馆,耳朵里听的全是巴赫、莫扎特,脑子里琢磨的是怎么把古典音乐的‘骨架’,放进咱们中国音乐的‘血肉’里。” 一边是国内的“顶流光环”,一边是异国他乡的“重新来过”,换别人可能早坐不住了,可刘欢甘之如饴。他后来才说:“在那之前,我唱歌更多的是凭‘感觉’,但我想知道这‘感觉’背后的‘所以然’。”

在美国,他干了两件“不务正业”却特牛的事

你以为刘欢在美国就是埋头啃书本?那你可小瞧他了。除了正经上课,他其实悄悄干了件让音乐界都竖大拇指的事——帮着国内的音乐人“牵线搭桥”。

当时国内不少年轻音乐人想玩点新花样,想学西方摇滚、爵士,可苦于没有门路。刘欢呢?他在美国音乐学院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教授和同学,就义务当起了“中间人”。有个玩摇滚的乐队想学点编曲技巧,他牵线让乐队成员跟美国教授视频通话;有个学民谣的女孩想学学音乐制作,他直接带着女孩去录音室“见世面”。后来这女孩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音乐制作人,提起来还念叨刘欢:“要不是欢哥,我可能都没勇气推开那扇门。”

除了帮别人,他自己也没闲着。那时候他写了首叫从头再来的歌,不是那种激昂的励志歌,反而是带着点爵士味的“温情劝诫”。有人问他怎么突然想写这种风格,他乐了:“在美国听了太多爵士,发现音乐还能这样‘说话’——不是大喊大叫,而是轻轻一碰,就让人心里发颤。” 这首歌后来成了下岗工人的“安慰剂”,可很多人不知道,这首歌的“基因”,是在美国的爵士酒吧里一点点磨出来的。

“消失”背后,是对音乐的“较真”:为什么国内难做到?

可能有人会说:“不就是个去国外学习吗,有啥稀奇的?”但你细想就知道了:90年代,国内娱乐圈刚起步,哪个明星不是趁着风口拼命捞金?推掉所有通告、远离聚光灯、去异国他乡“深造”,这事儿搁现在,哪个流量明星敢做?

刘欢敢,而且做成了。因为他骨子里对音乐的“较真”,早就超过了“红”这件事。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“你现在回头看,觉得当年去美国值吗?”他想都没想就说:“值啊。我学会了怎么把‘流行’‘古典’‘民族’揉在一起,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‘拼’起来。” 后来他给甄嬛传写主题曲凤凰于飞,那种古典旋律里透着的现代感,不正是当年在美国琢磨的“中国音乐的血肉和骨架”?

现在回头看,刘欢在美国的那些年,哪是什么“消失”,分明是在“蓄力”。他扔掉了“歌坛大咖”的包袱,像个学生一样啃书本;放着国内的大片酬不赚,跑去帮年轻音乐人“牵线”;把国外的音乐理念揉碎了、嚼烂了,再变成咱们能听懂、能共情的歌。这种“较真”,现在还有多少明星能做到?

别只知道他唱好汉歌厉害:他的“美国故事”,藏着艺术家的“风骨”

其实说到刘欢,我们总记得他“铁汉柔情”的歌声,记得他在综艺里风趣幽默的样子。但他的“美国故事”,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真正的“风骨”——不是活在聚光灯下的“完美人设”,而是敢于“归零”的勇气,是对专业“较真”的执着,是“想把音乐做好”的纯粹。

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,不管是好汉歌的豪迈,还是凤凰于飞的婉转,你不妨想想:这个我们熟悉的声音,曾经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里啃过书本,在爵士酒吧里听过音乐,在录音室里为了一个和弦跟美国教授“掰扯”过半天。他的“厉害”,从来不只是“嗓子好”,更是把音乐当成“终身事业”的那股劲儿。

说真的,现在的娱乐圈,太缺刘欢这样的“较真”了。不是吗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