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再坐新歌声导师席?当年他没废话的点评,比现在多少流量都耐看!”

要说中国好声音(后改名新歌声)这几年的起落,绕不开一个名字——刘欢。当年那把“音乐圈的金嗓子”不仅自己唱进了无数人的青春,坐在导师席上时,更是成了节目里最“稳”的定海神针。最近传他要回归新一季新歌声,网上炸开了锅:有人盼着“终于能再听刘欢聊音乐了”,也有人嘀咕“现在这舞台,还容得下他这样的‘慢火’吗?”

刘欢回新歌声

别问刘欢值不值得回归,先想想节目缺了什么

说实话,现在的音乐综艺,不缺流量导师,不缺话题选手,缺的是像刘欢这样“把音乐当回事儿”的人。还记得2016年新歌声第一季吗?别的导师要么“互怼”要么“抢学员”,他倒好,永远拿着笔记本,选手唱完第一句就开始扒旋律走向,遇到没修音的版本能直接指出“这里转音不够自然”,连学员选什么调式都要反复琢磨“你是不是更适合这个key的开口音?”

刘欢回新歌声

最绝的是他那套“不说废话”的点评逻辑。有学员唱民谣却非要加炫技,刘欢没直接批评,而是问:“你这首歌想讲什么故事?现在这样,故事线是不是被拆散了?”转头就有选手在采访里说:“别的导师夸我‘唱得好’,刘欢老师问我‘你是不是忘了当初为什么想唱这首歌’,我当场愣住——原来唱歌不是比谁嗓门大啊。”

他不是“严厉”,是见过好音乐的标准太高

刘欢回新歌声

有人觉得刘欢当导师“太严肃”,其实不然。他只是比谁都清楚,真正的音乐不该是“裹着糖衣的工业产品”。当年有位摇滚学员改编了流行歌,加入了大量失真效果,现场观众反响平平,刘欢却点头:“虽然改编不算完美,但我听到你的愤怒了——摇滚乐不就是该这样吗?”转头又提醒:“但愤怒也得有层次,副歌的爆发前,是不是该先铺垫点压抑感?”

这种“严苛”背后,是他几十年在音乐圈摸爬滚打的底气。从弯弯的月亮唱到千万次的问,从给电视剧配乐到指导歌剧,他见过的优秀音乐和踩过的坑,比很多选手的岁数都大。所以他看选手,从来不只看“唱功”,更看“有没有自己的东西”——这是现在多少综艺里“速成型选手”最缺的。

现在的音乐舞台,恰恰需要刘欢的“不合时宜”

这些年,观众看多了导师“抢人靠吼”“点评靠梗”,看腻了选手“复制爆款”“模仿人设”,早就开始盼点“走心”的了。刘欢的回归,与其说是节目组的“情怀牌”,不如说是观众对“音乐本质”的一次呼唤。

想象一下:当其他导师还在纠结“学员数据好不好看”时,他可能会蹲在后台问:“你觉得这首歌,十年后还有人记得吗?”当选手忙着加抖音神曲的节奏时,他可能会翻开乐谱说:“这里停两秒,让观众的耳朵歇一歇,反而更有力量。”这种“慢”,在如今这个追求“快反馈”的综艺环境里,反而成了最稀缺的“真”。

说到底,刘欢回不回新歌声,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去留问题。观众期待的,是一个能让好音乐“沉下来”的空间,一个敢对“流量至上”说“不”的声音。就像他当年在舞台上说的:“音乐这东西,急不得。”或许,该回归的不是刘欢一个人,而是大家对音乐最初的那种敬畏和热爱——你说呢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