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为何在诸葛亮镜头前崩溃大哭?8分钟视频里的“演员情结”,戳中了几代人的隐伤?

最近刷到一个尘封十几年的视频,刘欢抱着吉他坐在录制棚里,一开口先笑了,唱到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那一句,突然停住,低头抹了把脸——肩膀跟着轻轻发抖,镜头凑近,能看见他眼角没擦净的泪痕,嗓子哑得说不出话,只反复嘟囔着“对不起,我对不起这词儿”。

这不是什么伤感综艺的剧本,也不是刻意煽情的表演。这是2010年三国演义剧组重聚时,刘欢唱卧龙吟的片段。当年他写这首歌,在地下室熬了三个通宵,揣摩诸葛亮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的悲凉;二十年后再面对唐国强老师(诸葛亮扮演者),一开口,那些藏在旋律里的委屈、敬重、还有说不清的“演员与角色的纠缠”,突然决了堤。

你发现没?刘欢的哭,从来不是“表演型”情绪

刘欢哭诸葛视频

有人说刘欢“爱哭”,可仔细看他的眼泪:唱从头再来时哭,是替下岗工人憋着的不甘;在歌手 stage上唱 给孙儿们的歌时哭,是想到父亲偷偷给他攒学费的旧事;这次“哭诸葛”,更像是演员对角色的“第二次献祭”。

他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:“我写卧龙吟时,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的知己。他懂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心,懂‘出师表’里的忠肝义胆,可谁懂他站在五丈原的秋风里,看着北伐大业遥遥无期时的心疼?” 唐国强老师演诸葛亮,为了“羽扇纶巾”的飘逸,两个月瘦了20斤;他去云南拍“借东风”,吊着威亚在暴雨里站了八个小时,冻到说不出话。刘欢在棚里写旋律,听着场务说这些事,写“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铮鸣”时,钢笔下的谱子全是水渍——他哭的不是“词”,是那个把“鞠躬尽瘁”活成信仰的魂儿。

视频里,唐国强老师拍拍他的肩,说“你写的歌,帮我把心里的苦说出来了”。那一刻突然明白:好的艺术,从不是单方面的输出。演员用血肉之躯把角色扛在肩上,创作人用旋律把角色的眼泪酿成酒,观众喝下去的,是跨越时空的“共情”。

为什么这支视频,十年后还是能让人“破防”?

评论区有人说:“十年前我爸总带着我重看三国演义,每次听到这首歌,他都会默默把台灯调暗。” 有人说:“现在想想,我们感动的是诸葛亮,也是爸爸、爷爷那一辈人——他们活得像诸葛亮,明明自己一身疲惫,却总说‘没事,我能扛’。”

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。三国演义拍了30年,还是没人能超越“草船借箭”的智慧、“空城计”的孤勇,“五丈原”的悲壮。而刘欢的歌,像一根线,把90后、00后和我们父辈的记忆串了起来。我们小时候看不懂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”,却能从刘欢的颤音里,听出一种“如若不能千古留名,便只求无愧于心”的倔强。

现在娱乐圈天天炒“情怀”,可真情怀是什么?是像刘欢这样,十年后再见诸葛亮,想起的不是收视率、不是流量,而是在寒风里搭威亚的搭档,是写词时掉在谱子上的眼泪,是“我演的是他,我唱的也是他”的纯粹。

说到底,刘欢的哭,哭的不是“诸葛亮”,是我们这代人正在丢失的东西:对角色的敬畏,对创作的较真,对“真”的执着。就像视频他擦干眼泪,重新拿起吉他,轻轻唱“祖宗拓疆土,儿女守护山川”,声音还是哑的,却比任何时候都有力量。

或许这就是艺术最好的样子:不用刻意煽情,却能穿透时间,让几代人笑着笑着就哭了,哭着哭着,就懂了彼此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