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刘欢,你的脑海里会不会立刻响起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啊”的豪迈,或是弯弯的月亮里那份温柔的思念?作为华语乐坛的“殿堂级歌者”,他的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。但除了舞台上光芒万丈的“刘老师”,你真的了解他吗?比如,这个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、说话中气十足的男人,究竟是哪里人?如今他又在三尺讲台上,教着些什么?
天津卫走出来的音乐“学霸”:一口京味儿藏着的津门情结
很多人一提到刘欢,第一反应是“北京的”,毕竟他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,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,还常在节目里调侃自己是“老北京”。但要说他的“根”,其实在天津。
1963年,刘欢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。天津卫这座城市,自古就有“曲艺之乡”的称号,街头巷尾的京韵大鼓、天津时调,还有邻里间的闲唱,都成了他童年的“背景音乐”。他自己曾在采访里笑着说:“我算是听着相声、曲艺长大的,天津的‘味道’,早就刻在骨子里了。”
说起天津话,刘欢其实会说,只是不怎么在公开场合露。但他总提起小时候的事:夏天在胡同里追着卖冰棍的大爷跑,冬天跟着大人去海河边滑冰,放学路上路过包子铺,总要买一个狗不理解解馋——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,藏着他对家乡最深的念想。
后来因为考学,刘欢离开了天津,去到了北京。但不管走多远,他的天津情结一直都在。有次在天津的演出,他用天津话和观众打招呼,台下顿时沸腾起来。他说:“天津是我的根,这里的人、这里的话,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从中央音乐学院讲台到综艺导师:他用40年诠释“传道授业”
除了歌手,刘欢还有一个更让人敬佩的身份——老师。而且,这个“教课”的身份,他一干就是快40年。
1981年,18岁的刘欢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,主修法国号。因为成绩优异,毕业后他留校任教,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。起初教的是音乐理论基础,后来因为自己在流行音乐上的成就,慢慢开始涉足流行音乐的教学。很多人不知道,现在华语乐坛不少歌手,都受过他的指点,只是他很少挂在嘴边。
前几年,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,有学员问他:“刘老师,您觉得唱歌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他没说技巧,反而反问:“你唱歌是为了打动自己,还是打动别人?音乐是心的声音,没有真情实感,再华丽的技巧也是空壳。”这话跟他当年在课堂上教学生的如出一辙——他总说,老师不是教学生“怎么唱”,而是教他们“为什么唱”。
现在,刘欢除了偶尔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出,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中央音乐学院。他是教授,也是博士生导师,带的学生里有研究传统音乐的,也有玩流行摇滚的。但他有个“规矩”:不管你唱什么风格,基本功必须扎实,对音乐的敬畏心不能少。有学生爆料,刘欢上课特别严格,哪怕一个音准不对,都会让你反复练,但下课后又会像老朋友一样,跟你聊音乐、聊人生,一点架子都没有。
我们为什么爱听刘欢的歌?因为他唱的是“生活”
说到底,不管刘欢是天津人、北京人,还是讲台上的刘老师、舞台上的歌者,我们记住的,永远是那些带着温度的歌。好汉歌里的江湖豪情,千万次的问里的执着与无奈,从头再来里的坚韧与力量……他的歌里,没有华丽的炫技,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。
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:“我不是什么歌王,就是个唱歌的。有人愿意听我唱歌,愿意从我的歌里找到一点力量,就够了。”现在,当我们再听到刘欢的声音,会不会想起那个戴着黑框眼镜、坐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前的老师?那个说自己是“天津卫的老百姓”,却用音乐影响了整个华语乐坛的歌者?
或许,这就是刘欢最让人佩服的地方:他懂音乐,更懂生活;他站在高处,却从未离开过人间烟火。而你,有多久没认真听过刘欢的歌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