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30年过去了,刘欢和韦唯的奥林匹克为何仍让一代人听到就热泪盈眶?

时间拨回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那个夏天,电视里第一次出现刘欢和韦唯的名字,是跟着奥林匹克这首歌一起的。那时谁也没想到,这首不是奥运官方主题曲、却真正刻进中国人DNA里的歌,会在三十年后仍让无数人想起:原来有些声音,真的能穿越时光,戳中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

写给世界的“中国声音”,是偶然更是必然

1992年对中国人来说,是个特殊的年份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了十几年,憋着一股劲儿想看看外面的世界,而巴塞罗那奥运会,恰逢其时地成了那扇窗。当时国际奥委会希望有一首歌,既能体现奥运精神,又能传递东西方对话的渴望,便找到中国音乐人——后来有说法是刘欢主动请缨,要为奥运会写一首“唱给世界的歌”。

刘欢和韦唯唱奥运之歌

为了这首歌,刘欢把自己关在北京的琴房里半个多月。他翻遍了古希腊的奥运史料,琢磨着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背后的温度,又反复听韦唯的爱的奉献,总觉得她的嗓音里有种“能穿透云层的力量”。两人见面时,刘欢弹着钢琴哼出第一句“我们热爱和平,我们热爱家乡”,韦唯突然哭了:“这不是唱给比赛的,是唱给每个普通人的梦想。”

录音棚里的故事现在说起来还带着温度。刘欢副歌部分的高音本来设计得很“华丽”,试唱时他却突然停下来:“不对,奥运不是一个人的表演,是无数人的心跳。”他让录音师降低两个半音,把华丽劲儿收住,变成“用丹顶鹤的翅膀托起太阳”的那种辽阔;韦唯唱“世界在我们手中”时,故意留了半拍气声,她说:“你看运动员冲线前的那一瞬间,不就是憋着一口气,然后猛地释放吗?”

两把嗓子,两种力量,拼出完整的奥运精神

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,90年代初的刘欢和韦唯,已经是华语乐坛的“顶梁柱”,但风格差得像南极和北极。刘欢是“内地乐坛的活化石”,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能把沧桑唱出铁锈味,声音里横着股“不服输的劲儿”;韦唯则是“甜嗓里的爆破手”,爱的奉献能唱得像温开水,但高飚起来能让屋顶发颤,像突然烧开的热油,滋啦一声烫在心上。

偏偏这种“反差感”,在奥林匹克里成了绝配。前奏一起是童声合唱,像清晨的露珠,干净又透亮;刘欢第一句开口,低沉得像踩在结冰的湖面,“东方有一条龙”的“龙”字,带着点到即止的顿挫,不张扬,却让人瞬间挺直脊背——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自豪感,不是喊口号,是从肺里呼出来的底气。

等到韦唯接上“世界在我们手中”,声音突然扬起来,像一只风筝越飞越高,却始终有线牵着。最绝的是两人合唱副歌,“奥林匹克,神圣的火”八个字,刘欢负责扎根大地,韦唯负责触摸星空,一个沉一个扬,一个收一个放,刚柔并济得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。后来有音乐评论人说:“这首歌哪是唱给奥运的?是唱给‘人类命运共同体’的雏形,只是1992年的人,还不太会说这个词。”

从“不务正业”到“刻进基因”,为什么我们总忘不了?

有人问,奥运会主题曲那么多,像汉森的Hand in Hand、席琳迪翁的The Power of Love,不都比奥林匹克出名?为什么偏偏这首歌,让80后、90后一听就哽咽?

可能是因为它是“听着成长的声音”。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台旧电视机,每次放奥林匹克,我妈会把音量调到最大,我爸跟着刘欢的低音部哼,我趴在沙发上数韦唯唱了几个“啊”。那年邻居张叔家考上大学,全家庆祝时就放这首歌,说“这不就是‘更高更快更强’嘛”。它从来不只是歌,是餐桌上的闲聊,是学校运动会上的口号,是我们第一次知道“原来中国人也能在奥运舞台上,用歌声让世界听见”。

也可能是它唱的不是“赢”,是“在一起”。歌里没有“击败对手”的狠劲儿,只有“手拉手”的暖意。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:“那次在巴塞罗那,闭幕式时各国运动员互相拥抱,我突然懂了:奥运从来不是比谁更快,是让所有人都知道,不管你是黑皮肤、白皮肤,黄色的脸,都在为同一个梦想拼。”韦唯补充:“我们唱的不是‘中国的奥运’,是‘我们的奥运’。”

三十年后再听奥林匹克,会发现当年那些“不成熟”的地方——比如编曲里的电子乐器有点老,比如歌词“东方有一条龙”有些直白——恰恰是最动人的地方。就像妈妈做的旧毛衣,针脚不完美,却裹着最暖的温度。

2024年巴黎奥运会快到了,或许会有更酷的旋律,更炫的舞台,但刘欢和韦唯的声音,还是会像老朋友一样,某个瞬间突然在耳边响起。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:有些歌,从来不是过时了,而是被藏进了心里,在我们努力奔跑的时候,悄悄给我们力量。

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意义吧?它不只是过去,更是未来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