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和田震,为何从未同台?歌坛双子星藏着怎样的时代遗憾?

1993年春晚的舞台上,刘欢穿着一身深色西装,抱着吉他唱弯弯的月亮,声音干净又深情,像把整个夏夜的风都揉进了歌词里;同一年,田震在工体万人演唱会上一件皮夹克,嘶吼着执着,汗水和灯光一起砸在观众脸上,把西北风摇滚的劲儿刻进了每个人的骨头里。

刘欢和田

一个是“音乐教授”,从小听着古典乐长大,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,开口唱“大河向东流”时,能把通俗唱出史诗感;一个是“西北狼”,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,没上过音乐学院,唱歌全凭着野性和本能,一嗓子“我执着着,我快乐着”就能让台下万人跟着跺脚。

上世纪90年代,华语乐坛像刚解冻的春天,遍地是新苗。刘欢和田震,恰是那最盛放的两朵——刘欢用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撑起了“主流影视歌曲”的半壁江山,连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地问,都能被他用英语唱出百转千回的无奈;田震的黄土高坡爱田震野花专辑卖了上百万盒,他带着“ADO乐队”在酒吧里扎了根,把摇滚乐从地下拽到了阳光下,成了年轻人的精神符号。

刘欢和田

可奇怪的是,翻遍他们那个年代的所有晚会、颁奖礼、演唱会,就是找不到刘欢和田震同台的画面。是圈子不同?还是互相不待见?

老歌迷都知道,他俩其实不算“陌生人”。1995年,刘欢准备首张个人专辑走过1995,找遍了当时最顶尖的音乐人,最后连田震的御用制作人仲.band师傅都请了。有圈内人回忆,刘欢和田震在录音棚里擦肩而过,还笑着点了点头——一个抱着谱子琢磨编曲,一个叼着烟调试麦克风,看着就像两个世界的人。

“刘欢是‘学院派’,唱歌讲究‘腔正字清’,一个字音要琢磨半小时;田震是‘野生派’,主打一个‘跟着感觉走’,录执着时副歌部分吼到破音,他挥挥手‘这样才带劲’。”乐评人李皖曾这么评价他俩,话里带着笑,却也不全是调侃——他们的音乐像两条平行线,一根刻着“精致”,一根写着“粗粝”,却偏偏都在90年代的华语乐坛上,刻出了最深的印记。

更有人说,他们是“互相成就的对手”。1998年,刘欢在好声音舞台上讲过个细节:“当年听田震唱执着,我在车里跟着吼了三遍,下来嗓子都哑了。”而田震在采访里提过:“刘欢的弯弯的月亮,我女儿从小听到大,说比流行歌都‘上头’。”他们从没真正合作过,却在彼此的作品里,听到了自己没有的声音。

有人猜是“公司不让”。90年代唱片公司竞争激烈,刘欢在索尼,田震在普涞,两家是对手,会不会公司怕“同台抢风头”?但圈内老炮儿摇头:“那会儿的艺人哪像现在,公司管得那么细?刘欢和田震都是自己说了算的主儿,真想同台,谁拦得住?”

也有人说是“性格不合”。刘欢慢热,说话做事都带着书卷气,采访里聊起音乐能说两小时;田震性子直,不爱应酬,媒体问“怎么看和刘欢的对比”,他直接:“他是我大爷,咱能比吗?”可慢热和直脾气,从不是仇敌的理由——你看华语乐坛那么多“欢喜冤家”,最终不都成了朋友?

直到后来有人翻出2010年刘欢和田震在某音乐节的后台照:刘欢端着茶杯,田震叼着烟,两人隔着人群聊了半个多小时,笑得特别放松。那一刻突然明白:他们从未同台,或许只是“没必要”。

刘欢的音乐是“写给时代的诗”,他站在聚光灯下,用声音把故事讲给所有人听;田震的音乐是“唱给自己的歌”,他躲在后巷里,用嘶吼把心里的火吼出来。他们的路不同,光却同样亮。就像刘欢在从头再来里唱的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”,田震在干杯里吼的“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,干了这杯酒”——他们一个懂温柔,一个懂热血,合在一起,就是那个年代最完整的青春。

如今,刘欢还在大学的讲台上教音乐,头发白了,声音依旧稳;田震偶尔在音乐节上露面,皮夹克换成了休闲装,吼执着时还是能让全场沸腾。他们没同台过,可听过他们歌的人,都记得:90年代的华语乐坛,有两颗星,一颗在天上,一颗在人间,却照亮了同一片夜空。

那些没同台的遗憾,或许从来不是遗憾——就像有些故事,分开讲才更动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