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享誉乐坛40年,那个鲜少露面的弟弟,究竟活在怎样的阴影里?

提起刘欢,乐迷脑子里蹦出的词或许是“华语乐坛常青树”“好汉歌里吼出江湖气的汉子”“中国好声音里语重心肠的导师”。他的嗓子像陈年烈酒,越品越有滋味;他的履历厚得像本百科全书,从80年代校园民谣一路唱到短视频时代的BGM里。可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位站在聚光灯下四十年的男人,身后总藏着一个人——他的弟弟刘翀。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,没人在公开场合见过他,就连刘欢的采访里,提到他也总是一带而过。有人说“弟弟被哥哥的光遮了一辈子”,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

一、天津老巷里的童年:兄弟俩其实“共享”过同一束光

1959年,刘欢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教师家庭。父亲是物理老师,母亲是妇科医生,家境不算大富大贵,但充满了书香气。1981年,刘欢考入国际关系学院,主修法国文学,却在校园里意外“解锁”了音乐技能——吉他弹得溜,写歌有灵气,渐渐成了学校里的“名人”。那时候的他,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“开荒者”。

刘欢和弟弟

而弟弟刘翀,比刘欢小几岁,从小就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转。刘欢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提过一句:“我小时候爱唱歌,总拉着弟弟当第一个听众,他要么拍手叫好,要么皱着眉说‘跑调了’,特认真。”那时候的天津老巷,阳光穿过槐树叶洒在青石板上,兄弟俩一个抱着破吉他乱弹,一个坐在小马扎上托腮听,日子简单得像白开水。

谁能想到,这碗“白开水”后来会被刘欢搅成“烈酒”。1987年,刘欢为电视剧便衣警察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,26岁的他一夜之间火遍全国。电视里那个留着长发、眼神里带着野性的男人,成了无数年轻人的偶像。可那时候的刘翀,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,突然发现自己的哥哥成了“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的人”。

“我后来问过哥哥,当时火了吗?他摆摆手说‘没觉得,就是多唱了几首歌’。”刘翀后来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(对,你没看错,他确实接受过一次极低调的采访)说,“但我记得清楚,有天放学回家,巷口卖糖葫芦的老大爷拉着我问‘你是刘欢的弟弟吧?给大爷唱一句你哥的歌!’我脸瞬间红到脖子根,撒腿就跑。”

从那天起,刘欢的光太亮了,亮得刘翀下意识地往阴影里缩。但你说他完全没“沾光”吗?也不全是。刘欢成名后,第一时间给弟弟买了一把雅马哈吉他——那是刘翀做梦都想要的东西。刘欢说:“你该有自己的调调,别总唱我的歌。”

二、“乐坛神话”的“影子兄弟”:是躲闪,还是另一种选择?

刘翀成年后,也走上了音乐这条路,只是和哥哥完全不同的路。他没有走流行唱将的路线,而是一头扎进了摇滚圈,成了超载乐队的贝斯手。超载乐队是中国摇滚的“元老级”乐队,主高栾树(后来因中国节拍被更多人熟知),而刘翀,是那个默默站在舞台侧面的男人——不抢风头,不出风头,只负责用贝斯“砸”出节奏。

90年代的北京,摇滚圈比现在“野”多了。刘翀跟着乐队在胡同里的破排练室扎堆,在Livehouse吼到嗓子沙哑,过着“今天不知明天在哪”的日子。有记者问刘欢:“你弟玩摇滚,你担心吗?”刘欢当时就笑了:“担心啥?摇滚怎么了?他有他的路,我有我的歌,咱俩又不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。”

这话听着“拽”,其实是变相的支持。刘欢从没利用自己的资源“提携”弟弟——没给他介绍制作人,没在节目里cue他,甚至很少在人前提自己有个搞摇滚的弟弟。刘翀也争气,超载乐队的专辑生命之诗魔幻蓝天,每一首都浸透了他的汗水和坚持。有乐评人说:“刘翀的贝斯,像藏在乐队里的‘定海神针’,不抢戏,但离了他不行。”

可“刘欢的弟弟”这个标签,还是像甩不掉的影子。乐迷们讨论超载乐队时,总会有人说“看,那是刘欢的弟弟”,有人质疑“他是不是靠哥哥进的圈”,甚至有传言说“刘欢私下给乐队投了钱”。刘翀很少回应,只是在一次采访里淡淡说:“我哥是刘欢,我是刘翀。我们流的血一样,但我们选择的道不一样。”

后来,超载乐队渐渐淡出大众视野,刘翀也慢慢从台前转向幕后,做起了音乐制作和编曲。他给不少小歌手写过歌,却从不署名;他接一些影视剧的配乐活,赚的钱刚好够生活。有人说他“混得惨”,毕竟哥哥是国家级的音乐人,他却“隐姓埋名”。但刘翀本人好像并不在意,有次遇到老友,对方打趣他“你哥都上春晚了,你还在这儿修音呢”,他嘿嘿一笑:“修音咋了?我修的音,我自己听着舒服。”

三、被“误解”的30年:不是活在阴影里,是活成了自己的光

这些年,关于刘翀的传言没断过。有人说他“和哥哥关系不好”,因为刘欢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到他;有人说他“后悔没走哥哥的路”,毕竟流行歌手比摇滚乐手更容易“赚钱”;还有人说“他其实挺羡慕哥哥的,只是嘴硬”。

可刘欢真的没提过弟弟吗?翻看刘欢早年的采访,在一篇2000年的南方周末专访里,他说:“我弟弟比我纯粹,他爱音乐就爱音乐,不想那么多,不想红,不想当明星,这种心态我现在特佩服。”后来在开讲啦,刘欢聊到家庭,突然说:“我弟弟啊,现在胖了,爱钓鱼,上次给我打电话说‘哥,我钓了条大的,比你上回在电视里炫耀的那个还大’,你知道他这个人,从小就爱跟我较劲,连钓鱼都要比我强。”

这些话,轻飘飘的,却藏着兄长的关心。刘欢不是不提,是不想在聚光灯下“消费”弟弟。他比谁都清楚,弟弟刘翀想要的是“不被定义”的人生——不想活在“刘欢的弟弟”这个标签下,就别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。

至于刘翀自己,早就活明白了。有次记者蹲到他,问“你真的不羡慕哥哥吗?”他正蹲在鱼塘边钓鱼,头也不抬地说:“羡慕啥?他做他的天王,我做我的渔夫,他能在万人舞台上唱歌,我能在这片水塘边钓上大鱼,咱俩都挺得意的,不是吗?”

你看,这才是最真实的兄弟情——不是互相攀比,不是互相“沾光”,而是“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走我的独木桥,但我知道,无论我走多远,你都会在路口冲我招手”。

四十年过去,刘欢的歌声刻进了一代人的青春里,而刘翀呢?他成了“刘欢弟弟”,也成了“他自己”。有人记得他是超载乐队的贝斯手,有人记得他是“会钓鱼的音乐人”,也有人根本不知道刘欢还有个弟弟——但那又怎样?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,这比什么都强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刘欢的弟弟,究竟活在怎样的阴影里?或许他从未活在阴影里,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,光不仅是站在舞台上的那一束,还有藏在生活里、自己点亮的那一盏。就像天津老巷里的那棵槐树,刘欢是向着天空生长的枝桠,迎着风雨、迎着光;刘翀是扎在地下的根须,默默无声,却给整棵树提供了最扎实的力量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