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和姚贝娜,一个“扎根泥土”的嗓子,一个“飞向云端”的声线,凭什么能让几代人共情?

提起华语乐坛,“实力唱将”这个词总会让人冒出好几个名字,但像刘欢和姚贝娜这样,从出道起就带着“不一样”标签的,实在不多。一个像扎根老树的根,声音里裹着岁月的厚度和人生的体悟;一个像扑向火焰的蛾,声线里淬着青春的锐气和生命的纯粹。明明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音乐轨迹,为什么偏偏能在无数听众心里,留下比“金曲”更深的印记?

刘欢和姚贝娜

刘欢的嗓子,是“敢把歌唱成史诗”的底气

第一次听刘欢唱,大概率不是在演唱会,也不是在音乐节目,可能是电视剧里的一声片尾曲。1990年北京人在纽约里,千万次的问前奏一起,那股子又撕裂又辽阔的劲儿,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进心里——“千万里,千万里,我追寻着你”。后来才知道,这嗓子不是“练”出来的,是“酿”出来的。

刘欢和姚贝娜

科班出身的刘欢,从来端着“学院派”的架子,却从没被这架子困住。别人唱好汉歌是显本事,他唱“大河向东流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硬是把一碗江湖酒酿成了史诗——高音处像山洪爆发,低徊时又像老人讲古,声音里全是故事感。更绝的是,他从来不挑歌,什么烂词到他嘴里都能“救活”。

有一年跨年晚会,他唱从头再来,唱到“心若在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”时,镜头扫过台下,有人抹眼泪,有人跟着哼。后来采访,他说唱歌就是“把自己揉碎了,和音符搅在一起”。你看他舞台上总穿件中山装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不是端着,是心里那股对音乐的“敬”,让他不敢轻佻。

比起“唱将”,他更像“师者”。带学生,直言“嗓子是天分,但音乐里的魂,得自己挣”;做综艺,别的导师抢镜头,他总坐在后排,认真听每个选手的呼吸声。有人说他“太严肃”,可你看他听到年轻歌手把民歌唱出新意时,偷偷抹了把眼泪的样子——那不是严肃,是一个音乐人,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拼命追的光。

姚贝娜的声线,是“明知短途却偏要燃烧”的纯粹

如果说刘欢的声音是“长跑”,姚贝娜就是“冲刺”。1981年出生,2006年超女出道,2015年因乳腺癌复发去世,短短34年,她的像颗流星,划过时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。

第一次被姚贝娜戳中,是甄嬛传里的红颜劫。“最初一瞥,惊鸿一瞥”,她没用力,声线像沾了露水的花瓣,轻轻落在耳膜上,可唱到“看惯了世间的悲离,却看不穿红颜的薄命”,那股子委屈和通透,像根针,扎进了多少姑娘心里。后来才知道,她唱这首歌时,刚做完化疗,头发还没长出来。

她的歌,从没有“技巧堆砌”的感觉。随它去里,她用气声唱“风停了,雨住了,一切都随它去吧”,像在跟自己的过去和解;鱼里,她飙出摇滚式的高音,又带着点孩子气的任性——“我要游到海的那一边,就算撞上冰山也”。明明声音里有股脆弱劲儿,偏偏唱出了“天不怕地不怕”的倔。

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,她选了也许明天。导师转身时,她笑着说“我今天穿着婚纱来的,是想给自己一个仪式感”,可唱到“也许明天,阳光会更好”,语气里藏着点求救的慌乱。那场比赛她没拿到冠军,但后来刘欢在微博上写:“贝娜的声线,是老天爷赏饭吃,她自己又拼了命地护着这口饭。”

她走后,网上总有人说“她的声音里藏着抑郁症”,可听过她现场的人都知道,那不是抑郁,是“太认真”——对音乐的认真,对生命的认真。哪怕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,她还是坚持开演唱会,还是笑着说“我想多唱几首歌给你们听”。这样的纯粹,怎么让人忘?

两种声音,同一个答案:他们唱的从来不是“歌”,是“人”

刘欢70岁还在开演唱会,唱弯弯的月亮时,会停下来跟观众说“你们小声点,让我听听你们的声音”;姚贝娜倒下前,还在给新歌录和声,录音师说“她吐气都费劲,还非要自己来”,为什么?因为他们唱的不是技巧,不是音符,是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——刘欢唱的是“活了这么久,我懂了什么”,姚贝娜唱的是“就算明天就结束,今天也要用力活过”。

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,太多歌手比谁的热搜多,谁的话题大,可刘欢和姚贝娜却告诉我们:真正的好音乐,从来不怕岁月磨。就像老酒,放得越久越醇;就像星光,走得越远越亮。

所以啊,为什么几十年过去,我们还会在KTV点好汉歌,在深夜循环红颜劫?因为他们用声音给我们证明了:活着,就得像刘欢那样“踏实”;热爱,就得像姚贝娜那样“不管不顾”。这大概,就是他们能让几代人共情的秘密吧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