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“歌坛常青树”遇上“流量时代样本”,刘欢和鹿晗的十年碰撞,藏着娱乐圈怎样的生存智慧?

提起刘欢,华语乐坛绕不开的“丰碑式”存在;说起鹿晗,新生代偶像里“流量”与“转型”绕不开的名字。一个在音乐圈深耕四十载,用好汉歌吼出江湖豪情,用弯弯的月亮唱尽岁月绵长;一个从EXO归国便掀起“全民追星”热潮,用勋章戳中少年热血,用“唱跳舞台”定义偶像新标准。看似分属不同时代的两个名字,放在一起时,总有人问:“他们能比吗?”其实比起“比高低”,不如说这两位艺人的十年,恰似娱乐圈的一面镜子——照见了行业的变与不变,也照出了观众对“好作品”和“真艺人”的终极期待。

一个用“嗓子”说话,一个用“数据”破局?

刘欢的音乐江湖里,“嗓子”就是他的通行证。1987年,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,因在电视剧便衣警察中唱出少年壮志不言愁,一开口就让全国记住了这个“有故事的声音”。后来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哇”的酣畅淋漓,千万次的问里“千万里我追寻着你”的执着深情,再到歌手舞台上用美声演绎凤凰于飞,技术流的表达里永远带着“感染力”的内核——他总说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”,四十年来,他的嗓子没倒,反而像陈年的酒,越磨越有厚度。

刘欢 鹿晗

鹿晗刚出道时的“标签”,却是“数据”。2012年作为EXL主唱归国,微博“破亿转发”炸了整个社交圈,演唱会门票秒空,代言铺天盖地……那是“流量时代”最狂热的缩影。但争议也随之而来:“唱跳偶像能有传唱度高的歌吗?”鹿晗没急着辩解,而是带着勋章Reloaded我们的明天一张张专辑扎进录音室。从跑男里“傻狍子”的综艺感,到上海堡垒被群嘲后的“演员”转型,再到在穿越火线里硬汉上线,他像在数据构建的“流量围城”里找出口——有人说他“浪费时间”,他却说:“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只有真东西,才能走得远。”

从“作品说话”到“人设突围”,观众要的到底是什么?

仔细看两人的履历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“时间差”:刘欢爆红的1980年代末,是“作品为王”的年代,一首歌火了,歌手才能走进大众视野;鹿晗爆红的2010年代,是“流量为王”的年代,一个热搜爆了,偶像就能全民皆知。可十年过去,当流量的浪潮褪去,观众发现——自己还是愿意为“好作品”回头。

刘欢最被称道的,是“不为商业改初心”。当年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,找他商演的价格翻了好几倍,他却接了央视艺术人生的邀约,用一期节目讲“音乐人的责任感”;他拒绝了很多“神曲”合作,坚持“能留下来的歌,得有筋骨”。鹿晗呢?在我们的歌里,他用清唱版我想让听众直起鸡皮疙瘩,网友说“原来偶像的底子这么硬”;在归零纪录片里,他坦诚“流量是双刃剑,握稳了才能当武器”。你看,时代在变,但观众心里的那杆秤——衡量艺人的最终标准,从来都是“有没有真东西”。

娱乐圈的“十年之痒”,到底该怎么破?

很多艺人熬不过“七年之痒”,刘欢和鹿晗却都用十年证明了:突破“舒适圈”,才是长红的秘诀。刘欢的“突破”,是跨界也深耕:从歌手到音乐制作人,到大学教授,再到把京剧、民歌融入流行音乐,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的养分,但“音乐性”始终是底线。鹿晗的“突破”,是“归零”再出发:从“流量偶像”到“音乐人”,再到尝试演员、综艺多栖发展,他一次次撕掉旧标签,却又在采访里说“偶像也是歌手,唱歌永远是根本”。

有人说鹿晗“转型太慢”,可谁能想到,一个从“万人迷”偶像走到今天,要对抗多少“刻板印象”?刘欢“不活跃”在热搜,可他的每场演出,都是“技术教学”现场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“娱乐圈常青树”:不被潮流裹挟,不被流量绑架,守得住初心,也跟得上时代。

说到底,刘欢和鹿晗的十年,不是“两代艺人的对抗”,而是“娱乐圈生态的演变缩影”。从“听歌”到“看人”,从“流量”到“作品”,观众越来越懂“好”与“不好”,也越来越珍惜那些“愿意好好做事的人”。或许,这就是给所有艺人的答案:娱乐圈的“红”从来不是偶然,而是把时间熬成酒,把初心磨成钻——十年沉浮,能留下的,永远是那些能被时间记住的“真”与“诚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