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的夜,为什么总藏着音乐人最珍贵的“清醒”?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深夜加班回家,车里循环着刘欢的弯弯的月亮,摇下车窗,风灌进来,路灯的光斑在脸上晃,突然就鼻酸了。好像他一开口,就把那些藏在白天的喧嚣背后的情绪,全给你捞了出来。

刘欢 夜

说到刘欢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“殿堂级歌手”“好汉歌那个高亢又醇厚的声音”,但很少有人注意到:这个在舞台上永远像一团火的男人,好像总与“夜”有着说不清的羁绊。

90年代的夜:筒子楼里的歌词本,比月光还亮

刘欢 夜

1990年,北京一栋筒子楼的三层,28岁的刘欢对着稿纸发呆。窗外是老胡同的夜,远处偶有自行车铃声划过,他手里攥着弯弯的月亮的词,李海鹰那句“今天的忧愁,像那条弯弯的河”突然撞进心里。

那时的他还不是“刘欢老师”,只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,白天上课、写歌,晚上就躲在宿舍改歌词。没有专业的录音棚,他就把被窝裹在头上,用砖头当支架固定录音笔,反复琢磨那句“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”——不是矫情,是刚从国外交流回来,看着街边的录像厅、穿喇叭裤的年轻人,心里真有点“跟不上”的慌乱,又带着点对未来的期待。

后来这首歌火了,火到大街小巷都在哼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刘欢在唱“我的心充满惆怅,不为那弯弯的月亮”时,脑子里想的是老家的胡同,是母亲在灯下补衣服的样子。他说过:“夜色能把人的心泡软,那些白天不敢细琢磨的想念、委屈,一到晚上就全冒出来了。”

舞台下的夜:灯光熄灭后,他还在和“声音”较劲

2008年春晚,刘欢唱我和你,开头的“我和你,心连心”像一股暖流,流进14亿中国人的心里。但你没看到的是:演出前夜,他在化妆间对着镜子练了整整八个小时。

不是怕忘词,也不是紧张,是他对“声音”的执念。这首歌要和莎拉·布莱曼合唱,中西方声线的融合,音色的拿捏,连尾音的颤动幅度,他都反复计算。助理说:“老师,都录过两版demo了,您就歇歇吧。”他却摆摆手:“白天的声音太‘亮’,得等晚上,整个楼都静了,我才能听出自己声音里的小瑕疵。”

可不是嘛,别人下台是卸妆庆功,他下台是“切换模式”。2005年拍好汉歌MV,导演喊“卡”的时候,他还在吼“大河向东流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刘老师,您这嗓子是不想下班啊?”他却说:“你不懂,晚上唱高音,共鸣里会带点‘风沙’的味道,像是从梁山泊刮过来的,白天可唱不出这股劲儿。”

最近的夜:56岁的他,把“夜”熬成了“药”

这几年,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唱从前慢,在声生不息里用粤语唱沧海一声笑,头发白了些,步子慢了些,但只要开口,你还是能听出那个“把唱歌当命”的刘欢。

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“老师,现在还会熬夜写歌吗?”他笑了,眼角的皱纹堆起来:“熬不熬夜得看情况。有时候灵感来了,就像被夜色‘拍’了一巴掌,不写出来难受。”比如去年给新电影写主题曲,有阵子他总失眠,半夜起来坐在钢琴前,指尖碰到琴键,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公园,路灯下划火柴点烟的样子,旋律就跟着出来了。

他甚至觉得,“夜是音乐人的袈裟”——白天要应付各种琐事,要面对镜头,要和人打交道,只有到了晚上,才是真正“还给自己”的时候。不用考虑唱法流行不流行,不用想观众喜欢不喜欢,就着月光,把心里最真实的声音唱出来,不管那声音是粗犷还是温柔,是笑着还是哭着。

为什么我们总在刘欢的“夜”里找到共鸣?

大概是因为,他的夜从来不是孤独的,而是“有光的”。他把普通人的夜色——加班回家的疲惫、深夜想念的酸涩、对未来的一点点迷茫——都用声音酿成了酒。喝一口,既觉得“啊,原来有人懂我”,又觉得“算了,天总会亮的”。

就像他在弯弯的月亮里唱的:“今天的你我还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吗?”其实答案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当你在深夜里听到他的声音,会突然觉得:这个世界再吵,总有人在夜色里为你守着一盏灯,那灯的名字,叫“真诚”。

所以,下次再失眠,不妨听听刘欢的歌吧。或许你会发现,他的夜,早就成了无数人白天的铠甲,夜晚的暖融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