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除了歌声,刘欢和大连,还有多少"非典型"的故事被藏在时光里?

提起刘欢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"音乐教父""好声音导师""千万次的问里那个声音自带故事的歌手"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个在舞台上永远气势如虹的"大哥",和一座海滨城市大连,藏着不少比旋律更柔软的交集。有人说"大连是刘欢的'音乐充电站'",也有人笑称"他当年差点成了大连女婿",这些被岁月模糊的故事里,藏着比聚光灯更真实的人间烟火。

刘欢 大连

29岁的刘欢,在大连的"临时舞台"上跌跌撞撞唱红了

上世纪90年代初,刘欢刚凭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千万次的问火遍全国,但很少有人知道,就在他成名前两年,29岁的他曾在大连有过一段"尴尬又温暖"的演出经历。1991年夏天,大连举办"国际服装节",主办方当时找了几位当时正崭露头角的歌手,其中就有刘欢。据当年参与筹备的老员工后来回忆:"刘欢那时候还不是'大咖',待遇不如现在的网红歌手,住的是招待所,吃的食堂简餐,但每天练歌到凌晨,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片接着。"

刘欢 大连

最让大连本地人津津乐道的是,那场演出他遇到了"状况"。当时他唱弯弯的月亮,高音部分突然破音,台下观众没起哄,反而集体鼓掌鼓励。后来他说:"大连观众那场掌声,比后来任何颁奖礼的掌声都让我记到今天——不是因为我唱得好,是那种'你尽管唱,错了我们也接得住'的包容,比任何技巧都珍贵。"这段经历被他写进2005年一本音乐随笔的后记里,标题就叫"大连的海风,治好了我的舞台恐惧"。

大连的海鲜和"老大连",是他最爱的"人间调味剂"

刘欢 大连

很多人不知道,刘欢对大连的"爱屋及乌",从海鲜开始。他曾在一次采访里"抱怨":"我现在一闻到海鲜味,就想起大连的海蛎子汤,当年在后台喝了三碗,结果唱好汉歌的时候,差点把'大河向东'唱成'海蛎子香'。"但玩笑归玩笑,他对大连的情感,远不止于吃。

2010年,他来大连参加公益活动,点名要去西岗区民生街的"老大连菜馆"。老板娘王阿姨如今还记得:"他啥也不点,就说'当年我来这儿吃过的一道鱼,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'。"最后是那种酱焖的黄花鱼,刘欢一边吃一边说:"这道菜里,有烟火气,大连的烟火气最正。"后来那家菜馆成了他的"大连据点",每次来必点酱焖鱼、海菜包子,还会和老板娘聊起"现在大连的年轻人,还爱不爱听老歌"。

除了吃,他更喜欢钻进大连的老胡同。曾经有粉丝在大旅顺口区的横山寺附近偶遇他,他正蹲在一个老大爷的修鞋摊前,听大爷讲"以前大连的俄式建筑里,弹钢琴的姑娘多"。他后来在朋友圈发过一张照片,配文:"修鞋的大爷说,大连这座城市,像一台老留声机,放的不是歌,是时光。"这样的句子,和他舞台上豪迈的形象截然不同,却藏着最真实的刘欢——不是高高在上的"教父",只是一个会被老城故事打动的大男孩。

"大连教会我:唱歌不是炫技,是把心唱进人的耳朵里"

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,他极少在综艺里"卖惨",但每次提到大连,他的声音总会不自觉放软。2018年,他在歌手节目中改编从头再来,后台采访他说:"当年在大连演出破音,台下观众喊'刘欢,再来一遍',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唱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厉害,是让听歌的人觉得'这歌唱到我心里了'。"这句话,后来成了他教学生的"第一课"。

有媒体曾问他:"你觉得大连对你的音乐影响是什么?"他想了想,说:"大连教会我'慢'。大连人说话不急,做事不急,连海浪都一步三摇。所以我后来唱好汉歌,没有刻意飙高音,就是把那种江湖气,像大连的海浪一样,一层一层推出来。"确实,听众仔细听他的歌,少有炫技的华丽,多是像讲故事一样的娓娓道来,或许从大连的那个夏夜开始,他就把"真诚"二字,刻进了音乐里。

如今,刘欢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大连,但细心的网友发现,他的社交头像偶尔会换成大连的海景,直播时背景里藏着大连的海边小物。有人说"他是把大连藏在心里了",其实不是"藏",是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种底色——让他在光芒万丈的音乐生涯里,始终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在陌生城市被观众鼓过掌的年轻人,记得烟火气比舞台更暖,记得海风里有比掌声更长久的陪伴。

或许这就是刘欢和大连最特别的羁绊:不是轰轰烈烈的新闻,而是藏在时光里的"非典型"故事,像一首老歌,初听平常,再听,全是人生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