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两位殿堂级歌者,刘欢与廖昌永,为何能在娱乐圈始终“不倒”?

在娱乐圈这个“各领风骚三五年”的名利场里,能被观众记住十年已属不易,能被尊称为“老师”并且跨越不同年龄层被真心喜爱,更是凤毛麟角。刘欢和廖昌永,这两个名字偏偏做到了——一个深耕流行乐坛三十余年,却从没被“流量”裹挟;一头扎进美声世界几十载,却打破圈层壁垒,让古典音乐走进大众心里。他们到底藏着什么“魔力”,能在浮华的娱乐圈里站成两棵常青树?

刘欢 廖昌永

刘欢:从不“讨好”观众的“音乐匠人”,却把每首歌都刻成了时代注脚

提到刘欢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“声音厚得像陈年的酒”。但少有人知道,这口“酒”不是天赋的标配,而是“熬”出来的。早年间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,为了找到“战士的豪迈与深情”,硬是把军营生活体验了个遍;后来唱好汉歌,为了不让“大河向东流”变成空洞的口号,泡在河南采风,跟着豫剧老师学咬字,连喝水的姿势都模仿着粗犷的北方汉子。

刘欢 廖昌永

他从不“追热点”,却总能“造经典”。当选秀节目遍地开花、新人用“快歌炫技”博眼球时,他坐在评委席上,慢悠悠地说“音乐要的是打动人,不是吓人”;当数字音乐兴起、歌手靠修音假唱糊弄时,他坚持“现场要见真章”,哪怕唱得满头大汗,也要让观众听出气息的流转和情绪的重量。有人问他“为什么不趁着热度多上综艺”,他笑答:“我上综艺唱歌,不如在教室里备课有意思。”——他是北大的“教书匠”,更是音乐界的“守夜人”,把更多 time 留给了讲台和录音棚,反而让时间给了他最长情的告白。

他身上的“不合时宜”,恰恰是这时代最稀缺的“真诚”。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的问,从北京欢迎你到非洲孤儿,他的歌里没有迎合,只有对音乐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。或许正因如此,哪怕二十年后再听好汉歌,依然会觉得“这才是我们记忆里的英雄气概”。

廖昌永:用“美声”撞开大众大门的“高音绅士”,凭什么让从不听歌剧的人也流泪?

如果说刘欢是“把流行唱出了厚度”,那廖昌永就是“把美声唱出了温度”。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他,可能是2019年春晚上和林志玲合唱的爱的致意,西装革履的他,用意大利语唱出的咏叹调温柔得像春风,瞬间让“美声”不再是“听不懂的艺术”。

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“国际三大男高音”之一,曾经差点因为“没钱买乐谱”放弃音乐。他从四川小镇走出,考上上海音乐学院时,连本意大利语语音发声教程都买不起,只能手抄老师的讲义;后来出国比赛,因为“太想给中国人争口气”,每天在琴房练12个小时,把嗓子练出血也咬牙坚持。正是这份“笨拙”,让他把技巧磨到了极致——唱我的太阳时,高音像一把利剑直冲云霄,却不会刺耳;唱今夜无人入睡时,弱声控制到像在耳边呢喃,却能让全场屏息。

但他从不“端着”。舞台上,他是严谨的“音乐大师”;舞台下,他是愿意为粉丝签名的“邻家大叔”。他上综艺不抢风头,只认真唱歌;开大师课不藏私,把半辈子的经验掰开揉碎了教给学生。他常说:“美声不是‘贵族音乐’,是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声音。”所以他会唱那就是我,把乡愁揉进旋律里;会唱黄河怨,把民族的苦难与呐喊吼进每个人心里。当年轻歌手问他“怎么才能红”,他指着心口说:“先把歌唱到心里去,观众自然会听到。”

“不倒”的真相:真正的艺人,从不怕“过时”

为什么刘欢和廖昌永能“不倒”?因为他们从没想过“站在潮流顶端”,而是只想“站在时间里”。刘欢不追流量,但他的歌成了时代的背景音;廖昌永不蹭热度,但他的声音成了美声的“黄金标准”。他们就像两棵老树,根扎在音乐的土壤里,枝叶却不被风浪吹倒——因为树长得够高,高到超越“流量”的喧嚣;根扎得够深,深到抵住“浮躁”的侵蚀。

如今的娱乐圈,不缺“一夜爆红”的明星,缺的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艺人;不缺“表情丰富”的偶像,缺的是“歌声有魂”的歌者。刘欢和廖昌永用几十年告诉所有人:真正的“不倒”,从来不是靠人设或炒作,而是靠作品里藏不住的真心,靠岁月里磨不灭的热爱。

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总会在某个深夜,循环播放好汉歌;也会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,被廖昌永的今夜无人入睡感动。因为他们唱的从来不是“歌”,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梦想——这,才是永远不会“过时”的艺术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