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的北京冬天,北影制片厂的录音棚里冻得人直搓手。冯小刚裹着件军绿色旧棉袄,对着剧本霸王别姬唉声叹气:“这主题曲,找谁唱能压得住程蝶衣的悲?”
旁边揣着手呵气的作曲家赵季平,突然一拍大腿:“找刘欢啊!他嗓子里有股子‘帝王气’,又透着股子悲怆,正合适!”
冯小刚眼睛一亮,又犯了嘀咕:“就他那脾气?录歌时轴起来能跟钢琴较劲半天,我可伺候不起。”
后来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——刘欢在棚里泡了三天,嗓子都哑了,硬是把“人啊,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”唱成了戳心的子弹。冯小刚在监听间里听着,眼泪啪嗒掉在调音台上,从此逢人就说:“刘欢?那是我亲兄弟!”
你要说这俩人,八竿子打不着:冯小刚是胡同里长大的“京圈侃爷”,嘴比刀子快,心却比绸子软;刘欢是师大的“音乐才子”,留着大背头,说话慢悠悠,像个教书先生。可偏就这么两个人,从霸王别姬到集结号,从唐山大地震到1942,愣是把合作硬磕成了20年的“神仙友情”。
圈里人提起他俩,总爱念叨一个段子:有次录集结号主题曲兄弟,刘欢觉得副歌太高,怕吼破了“江湖儿女”的味,冯小刚直接抄起谱子摔桌子上:“高怎么了?谷子地埋了几十年兄弟,不得声嘶力竭喊出来?”
俩人当场就吵翻了脸,录音棚里的空气都冻成了冰。结果第二天,冯小刚拎着瓶茅台晃进来:“喝两口,今儿你说了算。”刘欢憋着笑,把谱子改低了半度,却偷偷加了段唢华彩,把冯导乐得直拍大腿:“你小子,还是比我懂!”
这大概就是他们最“贼”的地方——冯小刚嘴上骂刘欢“唱一首歌比拍一部戏还磨叽”,转头就把他当“定海神针”;刘欢嫌冯小刚“老想着煽情,俗”,却在他拍唐山大地震时,主动熬了三个通宵写出23秒32年的旋律。
有人说,冯刘组合是“艺术上的硬骨头,人情里的软柿子”。你看甲方乙方里,刘欢客串的“受气包”丈夫,冯小刚硬是把他拍成了经典;刘欢呢,给我不是潘金莲写主题曲时,死磕半年,就为了让那首寻找能透出股子“中国式的拧巴”。
冯小刚在集子里写过:“刘欢的歌就像老北京的豆汁儿,初听皱眉,喝上瘾了,离了它就活不了。”刘欢在采访里也笑:“冯导就像胡同里的剃头匠,嘴上给你修得利利索索,心里却惦记着你的发型能不能见人。”
现在回头看,他俩哪是简单的导演与音乐人的关系?冯小刚镜头里的中国电影,缺的就是刘欢嗓子里的那股“魂”;刘欢谱子里的家国情怀,缺的就是冯小刚镜头里的那股“烟火气”。一个懂观众的泪点,一个懂艺术的骨头,碰在一起,愣是把华语电影的音乐刻度,往上拔了一截。
你说,这圈子里还有多少这样的“神仙搭档”?吵吵闹闹20年,能把艺术和人情拧成一股绳的,除了冯小刚和刘欢,还能找得出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