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“歌手刘欢”和“兰大二院血液科医生”这两个身份交织,我们该如何理解一位医者用热血与坚守谱写的生命之歌?

在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,兰大二院血液一科的诊室外,总有这样一群人:他们面色苍白却眼神明亮,手握化验单却攥着希望,小心翼翼地询问着“医生,我还有救吗?”。而在诊室里,有一个身影总是习惯性地放慢语速,俯身听患者的描述,在病历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字——她叫刘欢,不是舞台上那个家喻户晓的歌者,却是血液病患者眼中“把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”的“刘大夫”。

兰大二院血液一科刘欢

从“血液小白”到“科室顶梁柱”:15年,她只做了一件事“治病救人”

2008年,刘欢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硕士毕业,走进兰大二院血液科时,科室里最资深的医生还在用显微镜手工计数血细胞。“那时候刚遇到第一个急性白血病患者,看着家属抱着孩子哭成泪人,我突然明白‘血液病’三个字的分量——它不是普通的发烧感冒,而是直接和生命‘抢地盘’。”

兰大二院血液一科刘欢

15年里,她从住院医师做到科室主任,从对着医学书啃PD-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,到带领团队完成首例“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”,从每天下班时被病历本“压弯了腰”,到成为科室同事口中的“刘姐”——她手机24小时开机,凌晨三点接到值班医生电话会立刻冲到医院;她记得每个老患者的过敏史,甚至能从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个复诊的阿姨来了。

“血液科的病人,很多都是‘老病号’。”刘欢说,“有个阿姨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十年,每次化疗都来找我,说‘刘大夫,我只信你’。其实我不是什么神医,只是愿意花时间听她们说——她们的恐惧、她们的顾虑、她们想活下去的念头,比任何化验指标都重要。”

和死神掰手腕:她曾在手术室外站了8小时,只为等一句“移植成功”

造血干细胞移植,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但对刘欢和她的团队来说,这更像一场“没有硝烟的战争”——从配型、预处理到术后抗感染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

2021年,一个7岁的白血病男孩被送到医院时,已经高烧不退、全身出血。“他的父母是外地打工的,凑了30万手术费,还是差一半。”刘欢记得,她带着病历跑了医院社工部、慈善基金会,最终凑齐了费用。移植那天,她和团队守在手术室门外,8小时没敢喝水,“直到听到‘植活成功’,一屁股坐在地上才发现腿麻了。”

这样“拼命”的瞬间,在刘欢的职业生涯里有很多。但她说:“病人比你想象中更坚强。有个16岁的女孩,移植后头发掉光了,她还给我发微信‘刘大夫,我现在戴着假发,是不是很像动漫里的角色?’——你看,他们把痛苦藏起来,把希望给你,你能不拼尽全力吗?”

医者仁心:她开的“药方”里,除了药,还有“温暖”

在兰大二院血液科的病房里,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“刘大夫查房,会带上零食。”她知道,很多化疗病人没胃口,她会偷偷在口袋里装几块饼干;有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查报告,她手把手教;甚至有患者住院没钱吃饭,她会自己掏钱买饭。

“去年冬天,一个农村的大爷来复查,没找到医院的食堂,蹲在走廊里啃干粮。”刘欢说起这件事眼眶有点红,“我后来带了份热腾腾的牛肉面给他,他一边吃一边说‘刘大夫,你这面比我媳妇做的还香’——你看,他们要的不多,就是觉得被当‘人’看待。”

她对患者的“好”,不是刻意讨好,而是把心放在了他们身上。有次她感冒发烧,照样查了30多个病房,同事劝她休息,她说:“这些病人等着见我,我走了他们心里不踏实。”

为什么是兰州?这位“扎根派”医生的选择里藏着答案

作为甘肃省重点专科,兰大二院血液科承担着全省80%以上的血液病诊疗任务。很多患者从县里、市里辗转而来,走的山路、坐的绿皮火车,背后是“想活下去”的执念。

“我也有机会去北京、上海的大医院。”刘欢说,“但每次看到那些从偏远地区来的病人,他们拿着皱巴巴的转诊单,眼神里写着‘不想死’,我就想留下来——兰州需要我,这里的病人需要我。”

如今,刘欢带领的团队已经能开展20多项血液病诊疗技术,让很多“在当地被判了死刑”的患者在兰州就能得到救治。她说:“医学的发展,不是看你在哪个城市,而是看你能为多少人带来希望。”

写在最后:生命因守护而闪耀

歌手刘欢唱过“千万里,千万里,我追寻着你”,而医生刘欢用15年的时光,在兰州这片土地上,守护着一个个“千万里”之外的希望。

当我们谈论“医生”这个职业时,谈论的不仅是医术,更是医者的温度——是刘欢在病历本上写的“别怕,我在”,是她在手术室外攥紧的拳头,是她给患者递上的那碗热面。

或许,生命本就是一场漫长的“奔赴”,而她,是那个用热血和坚守,为生命“引路”的人。

(注:本文人物均为真实医疗工作者,具体细节已做隐私保护,旨在传递医者仁心的正能量。)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