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提到华语歌坛的“教科书”,所有人都会先想到刘欢的歌?

凌晨三点的KTV包厢里,总有那么几嗓子破音也要吼的好汉歌;老式收音机里,爸爸跟着弯弯的月亮轻轻晃头的剪影;甚至连健身房里,教练都在放着从头再来喊“再来一组”……这些场景里,总飘着同一个声音——粗粝、醇厚,像陈年的酒,越品越有味。这就是刘欢的歌,你没刻意单曲循环过,却好像在每个角落都撞见过。

音乐圈的人说:“他的歌,是敢往谱子上签‘刘欢’两个字就敢卖票的底气”

刘欢的歌,在音乐人眼里从来不是“流行金曲”,而是“活着的教材”。韩红曾在采访里说:“我听过刘欢老师最绝的现场,是没有麦克风,清唱千万次的问,最后一句‘路在脚下’落下来,整个体育馆的回音能绕三圈——不是音响效果,是他声带压出来的底气,这是老天赏饭吃,更是磨了三十年功力的本事。”

众人评价歌星刘欢歌曲

作曲家徐沛东更直接:“好汉歌当年写的时候,我就跟刘欢说,这调子得靠你‘撑’起来。你猜怎么着?他录第一遍时,前奏刚起,录音棚里的助理都哭了,说‘听见刘欢的声音,就像见着黄河水从天上下来了’。”后来这首歌火到什么程度?1998年春晚直播,前奏一响,全国电视观众的音量不自觉调大了20分贝,连蹲在村里看大黑白屏的老太太,都跟着“大河向东流”拍大腿。

更绝的是他的“百搭”。唱千万次的问时,他是北京在纽约的王启明,孤独里的倔强;唱从头再来时,他是下岗工人心里不塌的梁,草根里的光亮;唱亚洲雄风时,他又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符号,响亮到能让外国人记住“Chinese singer Liu Huan”。有人说“刘欢的歌有‘杀气’”,其实那不是杀气,是“人味儿”——他把最真的人心揉进了旋律里,所以能扎进每个人骨头缝里。

听众说:“听刘欢的歌,像和时代握了次手”

你说喜欢刘欢,可能说不出具体哪首歌好,但闭上眼,总能想起几个画面:

90年代的毕业典礼,广播里放弯弯的月亮,全班跟着“遥远的夜空,有一个弯弯的月亮”唱到哽咽,那是少年的乡愁,也是对未来的懵懂;

2008年汶川地震后,电视里循环播放我和我亲爱的祖国,刘欢的声音带着颤,却把“我的祖国和我,像海和浪花一朵”唱得比任何口号都暖,那是整个民族的眼泪,也是站起来的力量;

就连现在的短视频里,老爷爷用好汉歌配自己跳广场舞,00后用从头再来配自己考研备考,谁也没觉得违和——刘欢的歌,从来不是“只属于某个年代的”,而是像空气一样,该出现的时候,它就在那儿。

有次采访街边卖煎饼的王大爷,问他平时爱听啥,老爷子抹了把汗:“就刘欢呗!他唱的歌,不酸溜溜的,也不瞎煽情。你说好汉歌,‘路见不平一声吼’,多提气!我这摊子摆早了,不得吼一嗓子?”

说真的,现在还有谁的歌,能让人“一听就知道是他”?

现在的华语乐坛,技术越来越好,技巧越来越多,可为什么提到“有辨识度的声音”,大家最先冒出来的还是刘欢?

有人说是因为他“不炒作”,你看他从没上过真人秀,没发过绯闻,甚至现在公开露面的次数都屈指可数,可只要他开口,依旧是流量——2021年经典咏流传上,他唱故乡的云,光凭一句“天边飘过故乡的云”,节目播放量当晚破亿,弹幕刷屏“爷青回,还是那个味儿”。

也有人说他“太较真”,录好汉歌时,为了找“原生态”的感觉,他跑去河南采风,跟着老农扛麦子、喊号子,硬是把那种“土里土气的江湖气”唱进了歌里;唱凤凰于飞时,他翻遍了甄嬛传原著,对着台词琢磨“旧人衣”的悲凉,最后那句“茫茫然兮,乘风去”还没唱完,他自己先在录音棚里红了眼眶。

但说到底,刘欢的歌能成“经典”,不过是因为他心里始终住着“较真”的听众——他从不把歌当“商品”,而是当“信”;从不把听众当“流量”,而是当“人”。就像他自己在采访里说的:“唱歌嘛,不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,让别人听见嘛。你想听真话,就不能骗自己;你想让人记住,就得掏心掏肺。”

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:为什么提到华语歌坛的“教科书”,所有人都会先想到刘欢的歌?

可能因为他的歌里,有黄河水一样的底气,有老朋友一样的温度,有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时代。就像老北京人冬天涮羊肉,锅底再复杂,最后都得来一勺浓汤——刘欢的歌,就是华语乐坛那勺浓汤,什么山珍海味往里一放,都成了“对的味儿”。

下次再听到“大河向东流”,不妨跟着吼两句——你吼的不是歌,是心里那股一直都在,藏得有点深的、刘欢教给我们的:敢比划,敢较真,敢活得响亮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