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2岁娃开口就是好汉歌,你以为是天赋异禀?别急着“晒娃”,这3件事家长得先想明白

刷短视频时刷到个2岁小萌娃,奶声奶气地吼好汉歌,“大河向东流啊……”底下评论区直接炸锅:“这天赋绝了!以后必是歌坛新星!”“从小就比我家娃强,羡慕了!”“赶紧送音乐班啊,别浪费了!”

但换个角度想:2岁孩子的声带还没发育好,音域窄、气息弱,硬唱成人歌曲的高音长音,真的只是“天赋”这么简单吗?还是说,我们成年人的一厢情愿,正在悄悄“透支”孩子的童年?

先别急着“定义天赋”:2岁孩子的“唱”,和成年人完全不是一回事

二岁孩子唱刘欢的歌好吗

不少人觉得“会唱大人歌=聪明”,但对2岁娃来说,“唱”很多时候只是“模仿”。

儿童声乐老师李梅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:“有的娃跟着电视里刘欢的歌摇头晃脑,其实是记住了旋律和节奏,但真让他单独唱,要么跑调跑到姥姥家,要么唱两句就累得直喘气——因为他们的声带还是‘婴儿嗓’,细嫩又脆弱,成人歌曲里常见的4拍长音、突然拔高的高音,对声带来说都是‘超负荷运动’。”

更重要的是,2岁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全成熟,他们理解歌词的能力非常有限。比如唱好汉歌里的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,孩子可能根本不懂“路见不平”是什么,更别说“一声吼”背后的情绪了。这时候的“唱”,更像是机械的“复读机”,而非真正理解音乐的表达。

比“会不会唱大人歌”更重要的,是孩子对音乐的“感受力”

前两年有个新闻刷屏:3岁小女孩听着孤勇者跟着唱,爸爸问“你为啥喜欢这首歌”,奶声奶气地说“因为它厉害,像奥特曼打小怪兽”。这才是真正好的音乐启蒙——孩子能从旋律、节奏里感受到情绪,甚至把音乐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。

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:“儿童的教育,首先要尊重他们的‘敏感期’。”2岁左右的孩子,对音乐的“敏感”更多体现在“感知”上:听到欢快的歌会拍手,听到舒缓的音乐会安静,甚至会用玩具敲打节奏来“合拍”。比起“唱得多准”“唱得多像”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“音乐是好玩的事”。

比如多放些适合孩子的儿歌(小星星两只老虎这种旋律简单、歌词重复的),或者让他们跟着音乐自由摇摆、拍手,甚至“创造”自己的“歌曲”——哪怕是“啊啊啊”的无旋律哼唱,也是孩子在用音乐表达自己。这种“无压力的接触”,比逼着他们挑战成人歌曲,更能培养出对音乐的持久热爱。

最该警惕的:别让“晒娃”成了孩子的“KPI”

说实话,现在很多家长鼓励孩子“唱大人歌”,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了“虚荣心”——“看,我家孩子多厉害,别人家娃还在背唐诗,我家都会唱刘欢了!”但如果把孩子的才艺变成“晒娃素材”,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,可能就本末倒置了。

见过一个妈妈,4岁的女儿每次唱歌都要哭,因为妈妈总逼她“再唱一遍,录视频发朋友圈,要唱得和视频里一样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看到麦克风就躲,再也不愿开口。

其实,孩子不是“表演工具”,他们的成长节奏比“点赞量”重要得多。2岁的孩子注意力只有几分钟,今天喜欢唱歌,明天可能就只爱搭积木,这都是正常的。与其纠结“会不会唱大人歌”,不如多观察孩子对什么真正感兴趣:是听到音乐就眼睛发亮?还是更喜欢跟着故事做动作?尊重孩子的喜好,给他们“试错”的空间,比强行“拔苗助长”有意义得多。

说到底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,有的开花早,有的结果慢。比起急着让他们“秀”出成人世界认可的成绩,不如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,让他们用自己的节奏长大——说不定某天,当他们真正理解歌词里的悲欢,能用自己最舒服的嗓音唱出最动人的旋律时,那才是最珍贵的“天赋异禀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