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刷到个视频,广州南沙某个刚建成的小区广场,一群小朋友围坐在钢琴旁唱着歌,调子是好汉歌,但歌词改成了“大河向东流,变电站修起来”“钢筋水泥手牵手,我们建起新广州”。镜头一转,弹钢琴的人不是音乐老师,是个穿着工装的安全帽,旁边站着的,是戴黑框眼镜、笑容熟悉的刘欢。
这画面有点冲——中国电建,搞基建的“国家队”;刘欢,唱了三十多年歌的“音乐教父”。这俩凑一块儿,到底要干嘛?
先说说中国电建。这家伙你可能不熟,但它的工程你肯定见过:港珠澳大桥的隧道有它的技术,西电东送的输电线有它的杆塔,连广州地铁那么多条线路,背后也有它的施工队。但这次来广州,它不光想“建楼修路”,还想干点“带温度的事”。
就在半年前,中国电建广东总部在南沙搞了个“未来社区”试点,不是那种冷冰冰的高楼,而是把变电站、垃圾站这些“邻避设施”和公园、学校、养老院揉在一起。怎么揉?设计师说:“得让居民觉得这设施是‘自己人’,不是‘麻烦’。”——比如变电站,外墙画了岭南水乡的画,屋顶铺了光伏板,还特意留了块空地给社区跳广场舞。
问题来了:社区建好了,怎么让大家知道这里有多贴心?拍标语?发传单?太老套了。中国电建的人突然想起刘欢。
你可能会问:为啥是刘欢?跟基建有啥关系?
还真有关系。刘欢不光歌红,这些年做公益也没断过:给乡村学校捐音乐教室,带着孩子们唱民歌,还公开呼吁过“艺术教育不是奢侈品”。中国电建的项目负责人说:“我们想找个人,能让老百姓一听就觉得‘这事儿跟我有关’,刘欢老师有这个公信力,也懂‘用音乐讲故事’。”
就这么着,刘欢来了。不是来剪彩,不是当“活广告”,是带着中国电建搞了场“声音共建计划”。
第一站,就是那个变电站旁边的广场。刘欢没带乐队,就带着一台电子琴,蹲下来问孩子们:“你们觉得变电站像什么?”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说:“像会发光的大怪兽。”刘欢笑了:“那咱们把它写成会发光的‘好朋友’好不好?”于是就有了开头那首改编好汉歌的歌。
后来又跑了几个社区: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里,刘欢跟着阿姨们用客家话改编弯弯的月亮,唱“新屋子亮堂堂,感谢建设者的汗珠光”;大学城工地旁,他和农民工兄弟把打桩声编成节奏,写了首城市心跳——打桩是“咚咚”,混凝土搅拌是“唰唰”,最后合唱:“城市的歌,是我们一起写的。”
有记者问刘欢:“您跟那么多品牌合作过,为什么愿意和中国电建这么‘硬’的企业玩音乐?”
刘欢扶了扶眼镜,指着工地说:“你看那台塔吊,它建的是房子,但我们要建的,是‘家’。家得有温度,温度怎么来?得有人知道这里的故事,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融进去。音乐就是最好的‘传声筒’。”
这话听着有点飘?但看完他们做的系列短片,你可能会信。
其中有个故事讲南沙的渔民,以前住的棚屋一到台风天就漏雨,中国电建给他们建了新渔村,还帮着修了码头。渔民们搬进新家那天,对着大海唱了一辈子渔歌,刘欢刚好在附近采风,把这段渔歌和机器打桩声、孩子笑声混在一起,剪了个1分钟短视频。底下有评论说:“原来我住的大楼,是听着这样的声音长出来的。”
说到这儿,你大概明白了吧:中国电建和刘欢干的这件“事”,不是简单的“明星+企业”营销,是想用音乐这种软东西,把冰冷的基建工程变成有记忆点、有情感联结的“城市故事”。
现在回头看,这事儿其实挺“反套路”的。
现在不少爱找明星代言,不是P图修得人不像人,就是念几句干巴巴的广告词。但中国电建没这么干:刘欢不“演”歌手,他成了“社区故事收集者”;中国电建也不“硬推”工程,它把工程师们的日常拍进视频——有个技术员为了解决变电站噪音,连续一周睡在工地,笔记本上记满了居民的意见;设计师改图纸改了28版,就为了让公园座椅多坐两个老人……
这些细节,比任何广告词都有说服力。
就像刘欢在视频里说的:“以前人们说‘要想富,先修路’,现在我们说‘要想好,心要连’。修的是路,连的是心;建的是房子,暖的是人。”
所以啊,下次你路过正在施工的工地,别只想着“又堵路了”——说不定你脚下的这片地,未来也会有一首属于它的歌。
而中国电建和刘欢,大概就是想告诉你:钢筋水泥能撑起一座城市,但只有故事和温度,才能让这座城市成为“家”。
你说,这事儿,干得值不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