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刘欢在中国梦之声唱响这些歌,我们究竟在寻找怎样的“中国声音”?

记得2013年中国梦之声的舞台上,灯光骤暗时,刘欢抱着吉他坐在高脚凳上,指尖划过琴弦开口唱第一句时,整个演播室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。那时候很多人嘀咕:“刘欢老师来选秀节目干嘛?他可是华语乐坛的‘活教科书’啊。”可后来才明白,他带着那些歌来,从来不是为了“选”谁,而是在问所有听歌的人:我们心里的“中国声音”,到底该是什么样子?

中国梦之声刘欢参赛歌曲

他挑的歌,从不是“炫技的工具”,是“拧得干干净净的生活”

刘欢在节目里选的歌,从来不是那种飙高音、炫技巧的“流行爆款”。记得有个叫卿姑娘的选手唱橄榄树,编曲简单得只有吉他伴奏,有人说“太朴素了”,可刘欢听完却拍着手站起来:“这首歌里没有技巧,全是‘人’。三毛写的哪里是树?是‘不要问我从哪里来,我的故乡在远方’,是多少人心里拧得干干净净的念想啊。”

中国梦之声刘欢参赛歌曲

还有次,一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唱自己写的故乡的麦浪,调子跑了几次,现场观众都替他捏把汗。刘欢却突然打断他:“等会儿,你再唱一遍,就唱你小时候在田埀上喊的那种调子,不用改。”结果那一嗓子出来,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——“哪是表演?那是自家地里长出来的声音,带着土腥味,带着晒麦子时的太阳味,这才是咱们骨子里的歌啊。”

后来有记者问他:“您选歌的标准是什么?”刘欢想了想,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:“别让我听见‘工业糖精’,得有温度,得让我听见这个人唱的是他自己的日子,还是抄来的别人的影子。”

当“音乐教父”放下身段,我们才懂“中国梦”不是大口号

其实刚知道刘欢要来中国梦之声时,不少观众犯嘀咕:“他那么有名气,怎么会来选秀?”可节目播了几期,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欢:他会蹲在后台,给紧张的选手递纸巾,说“别紧张,唱你的,错了我给你圆着”;他会在选手唱青藏高原时突然笑场:“你这高音,把我家楼下遛弯的王大爷都唱醒了,哈哈”;更让人记得的是,有次他说:“音乐这东西,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根。什么是根?就是咱老百姓柴米油盐里的喜怒哀乐,是爷爷讲的过去的故事,是孩子唱的童谣。”

他选的歌里,有我爱你中国,但他要的不是“喊出来”,是“说出来”,是“每个字都带着心跳”;有光阴的故事,但他会跟选手说:“你不用学罗大佑的沧桑,你得唱出你自己的十八岁,唱出你第一次失恋时,在操场跑了几圈的感觉。”那时候突然明白,“中国梦”从来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大词,它就藏在这些“拧得干干净净的歌”里——每个人心里有光,脚下有路,唱出来的歌就有根。

十年了,我们为什么还在怀念刘欢选的那些歌?

如今回头看中国梦之声,最让人念念不忘的,从来不是谁拿了冠军,而是刘欢站在那里,认真听每一个选手唱歌,然后说:“这首歌,我听见了生活。”

为什么?因为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“声音”了。我们每天刷着短视频,听着一首首“流水线”上的歌,写着千篇一律的歌词,好像慢慢忘了:好的音乐,不该是包装出来的“产品”,而该是“长”出来的“故事”。刘欢选的那些歌,可能没有复杂的编曲,没有华丽的舞台,但它们有“人味”——有孙燕姿唱天黑黑时“我爱上让我奋不顾身的一个人”的青涩,有阿黛尔唱Someone Like You时“Never mind, I'll find someone like you”的倔强,更有中国梦之声舞台上,那些普通人唱“故乡”“奋斗”“梦想”时,眼里闪的光。

十年前,刘欢用这些歌问:“我们究竟在寻找怎样的‘中国声音’?”十年后再想,答案其实没变——我们想听的,从来不是“完美”的表演,而是“真实”的生活;我们想找的,从来不是“下一个明星”,而是下一个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的“普通人”。因为那才是“中国声音”该有的样子:不虚伪,不做作,像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,像江南水乡的小调,像你我家楼下的烟火气——朴素,但有力。

所以啊,当刘欢在中国梦之声唱响那些歌时,我们听见的,不只是音乐,是心底那个最真的自己。现在想想,这或许就是“中国梦”最动人的注脚: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巨星,但每个人都能唱出属于自己的歌,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声音,我们的中国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