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刘欢坐在中国新歌声导师席上,他的点评为什么总能比“好听”更戳人?

2017年的中国新歌声第二季,舞台上站着一个扎着脏辫的小伙子,唱着一首改编版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。台下掌声雷动,那英拍着桌子喊“太野了”,周杰伦点头说“有创意”,可当镜头转向刘欢时,他正轻轻皱着眉,手指在桌面上敲着节拍,等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他才缓缓开口:“你的嗓子像块璞玉,但别让‘炫技’的光,把玉的本色盖住了。”

中国新歌声点评刘欢

这句话后来被剪进节目预告,弹幕里炸开了锅:“刘欢老师也太严格了吧?”“这明明唱得很好啊!”“璞玉?什么意思?”可再回头看那个小伙子后来的表演——他真的放慢了节奏,把方言的咬字、颤音里的泥土气息,一点点揉进歌声里,最后被刘欢转身收入战队。那时候突然明白:刘欢的点评,从不是为了“秀专业”,更不是故意跟学员“找茬”,他像个在田埂上蹲了一辈子的老农,一眼就能看出哪株秧苗长得“太急”,缺了阳光雨露的沉淀。

他是“音乐教父”,更是“听故事的人”

中国新歌声点评刘欢

有人说,刘欢坐上导师席,本身就是中国新歌声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但比起“定海神针”,我更愿意说他是个“翻译官”——把音乐里的“只可意会”,翻译成人人都能听懂的“实在话”。

你看他点评学员,很少说“你的音准很稳”“气息很足”这种“套话”。有次一个歌手唱忘了你忘了了我,技巧无可挑剔,可刘欢听完却问:“你谈恋爱时,是不是总想着‘我要怎么唱才能让她觉得我难过’?唱歌不是演‘难过’,是你真经历过难过,观众才能被戳到。”那歌手当场红了眼圈,后来他说:“刘欢老师没说哪里唱得不好,可他一句话,让我突然懂了我唱这首歌到底是为了什么。”

中国新歌声点评刘欢

这就是他的“专业”不是书本上的乐理,也不是舞台上的光环,是几十年泡在录音室、听遍中外歌手、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好汉歌积累下来的“耳朵记忆”。他能听出你发声时喉头的紧张,能听出你换气时的“刻意”,更能听出你歌声里有没有“真的故事”。就像他自己在节目里说的:“音乐不是考试,不需要标准答案,但它需要‘真诚’。”

“毒舌”还是“良药”?那些让你“坐不住”的点评

当然,也有人觉得刘欢“太较真”。有学员唱摇滚,飙高音时把嗓子喊劈了,台下观众起哄“燃爆了”,刘欢却摇摇头:“摇滚不是喊出来的,是让你从脚底板往上冲的劲儿。你现在像被人掐着脖子喊,摇滚最忌讳这个。”当时学员脸都白了,可后来采访他说:“其实说完我就后悔了,怕打击到他,但转念一想,导师的责任不就是在他‘飘’的时候,给他泼盆冷水吗?”

你记不记得到第二季决赛,有一位学员改编了city of stars,加入了电子元素,本来以为是“创新”,可刘欢点评时却说:“这首歌的浪漫,藏在钢琴的黑白键里,你加了太多电子音,像给蒙娜丽莎画了浓妆,美是美,但不是她了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讨论,有人说“太刻板”,可当你听原版和改编版对比,突然就懂了刘欢的意思——创新不是“加东西”,是“把核心的东西,用新的方式说出来而已”。

他的“毒舌”,从来不是为了显示“我比你懂”,而是怕学员在追求“炸场”“炫技”的路上,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。就像他对所有学员说的:“别想着怎么‘赢’比赛,想着怎么‘不输’给最初的自己。”

为什么我们愿意听他的“真实”?

如今综艺里的导师,要么捧着“亲人牌”夸人,要么用“专业话术”包装观点,可刘欢的点评,总带着一股子“不讨喜”的实在。有次节目里,其他导师都给学员鼓掌,他却说:“这首歌我没记住,因为你们都在模仿歌手,没看到你们自己。”台下安静了,可后来很多学员说:“其实最难听的,反而是那些‘你唱得真好’,刘欢老师的话,虽然扎心,但能让你记住一辈子。”

或许因为我们太缺“较真”的人了。在这个大家都忙着说“好听”“真棒”的时代,刘欢像个固执的老先生,非要告诉你“这里可以更好”“那里差点意思”。他的点评没有公式,没有套路,只有对音乐的敬畏,对学员的期待——他不是在选“冠军”,而是在选“能把歌唱进人心里的歌手”。

就像他曾对学员说的:“音乐这条路很长,比赛只是起点。以后你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,没人会像这样‘盯着’你们,但请记住,永远别让观众说‘你以前唱得比现在好’。”

如今再看中国新歌声里刘欢的点评,突然明白:所谓“导师”,不是高高在上的“评委”,而是那个在你迷茫时,愿意戳破“美梦”,告诉你“真相”,却又在你转身时,默默递上一杯热茶的人。他的每一句话,都不是点评“声音”,而是点评“人生”——因为最好的音乐,从来都是人味儿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