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中国新歌声2里,到底是“严师”还是“伯乐”?他的转身为何总让人眼眶发热?

2016年的夏天,中国新歌声2开播时,不少观众心里都打着鼓:刘欢来当导师,能行吗?要知道,往届那英的毒舌、庾澄庆的活泼、周杰伦的“哎哟不错哦”,已经成了观众对“好导师”的刻板印象。而刘欢——那个唱千万次的问弯弯的月亮的男人,在大众印象里,更像是“活在CD里的艺术家”,严肃、深沉,甚至有点“不好亲近”。

可节目播出几期后,大家突然发现:原来刘欢才是最懂“音乐本质”的人,他的每一次皱眉、每一次转身、每一句点评,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,剖开音乐的皮囊,直抵灵魂。

他不是“高高在上”的导师,是蹲下来看选手的“音乐摆渡人”

中国新歌声2刘欢

记得第二季初选,一个叫扎西平措的藏族小伙儿登台。他没选流行歌,反而用藏语唱了一首古老的阿妈,声音里带着高原的风,沙哑却透着一股力量。后台的周杰伦小声和庾澄庆说:“这风格……市场能接受吗?”

台上,刘欢听完整个过程,没急着转身,而是摘下眼镜,揉了揉眼睛,开口第一句是:“我听懂了,你在唱对家乡、对母亲的思念。”他顿了顿,又说:“这种情感,是不需要翻译的。”直到最后一句唱完,刘欢才按下转身键,眼眶有点红:“你让我想起第一次听世界音乐时的震撼——原来最打动人的,从来不是技巧,是人心。”

后来扎西平措成了那季冠军,有次后台采访,他说:“刘欢老师从没教过我‘怎么唱更好听’,他总问我‘你唱这首歌的时候,脑子里在想什么’。有一次我飙高音破音了,我以为会被批评,他却说:‘没关系,破音的地方,刚好是情绪最满的时候。’”

对,刘欢从不用“专业术语”堆砌点评,他懂的是“共情”。有次一个选手唱原创,歌词写得直白甚至有点“土”,但旋律里全是年轻人的迷茫。那英皱眉说:“这词儿太嫩了,观众不爱听。”刘欢却反驳:“嫩不好吗?音乐就该允许不完美,就像我们年轻时写的日记,笨拙,却最真实。”

他的“毒舌”,藏着对音乐最纯粹的“较真”

别以为刘欢只会“温柔地鼓励”,他也有“毒舌”的时候——只不过,他的“刀子”,永远对准“音乐里的假大空”。

有个学员唱玫瑰人生,模仿了法语歌手édith Piaf的腔调,技巧无可挑剔,可刘欢听完却摇头:“你把每一个音都唱对了,却把玫瑰的刺给磨平了。这首歌的灵魂,是‘就算全世界都抛弃我,我还要为自己盛开’的倔强,不是吗?”他转身对学员说:“音乐是表达自己,不是复制别人。你若只学皮毛,永远成不了‘歌者’,顶多是‘模仿者’。”

还有次,一位摇滚选手唱完,抱怨“编曲没发挥出我的愤怒”。刘欢直接打断:“愤怒不是靠嘶吼出来的,是靠细节。你的鼓点乱了,吉他的solo也没跟上情绪——不是音乐不好,是你和音乐还没‘在一起’。”说完他拿起吉他,现场演示了一遍“如何用节奏传递愤怒”,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,那一刻,没人觉得他“严肃”,只觉得他像个“较真匠人”。

最戳人的一次,是淘汰赛。一个学员被淘汰后,哭着说“我还有好多技巧没展示”。刘欢没安慰,而是递了张纸巾,说:“技巧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你看黄河大合唱,为什么能传唱几十年?因为它喊出了中国人的血性,不是因为它用了多少和声。若只想着炫技,音乐就死了。”

他让观众明白:原来“好音乐”不是“神坛上的歌”,是“有温度的故事”

新歌声2播到后期,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只要是刘欢转身的学员,评论区总有人说“冲着刘欢老师也想听听完整版”“他的点评比舞台还精彩”。因为刘欢让大家发现:原来音乐不用“高大上”,也不用“讨好谁”,只要故事是真的,情绪是满的,就能直抵人心。

有次他选了位素人歌手,对方在超市打工,业余时间写歌,歌词里全是“打折的蔬菜”“晚班的地铁”。庾澄庆笑着说:“这太生活了,像流水账。”刘欢却眼睛发亮:“这才是最珍贵的!他用音乐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子,比那些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。”后来他把这首歌编成了带有爵士味的版本,舞台上的刘欢打着响指,跟着节奏轻轻摇晃,像个听到好故事的孩子,眼里全是光。

节目结束时,刘欢说:“我一直觉得,导师不是‘选天才’,是‘帮普通人找到自己的声音’。”这句话,比任何奖项都让人难忘。

这么多年,再看中国新歌声2里刘欢的身影,突然懂了:他不是“导师”,是“音乐的老大哥”,用半生的阅历告诉你“别走偏”,用最柔软的心护住你对音乐的热爱。

或许,这才是好音乐该有的样子——不追潮流,不博眼球,只愿每个音符里,都藏着一颗真诚的心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