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一提到文艺晚会的串联词,大家总会想到刘欢的“人字一撇一捺”?

你有没有发现,每当春节晚会、国庆晚会这类大型文艺活动播出,总有人会在弹幕里刷“要是刘欢来串场就好了”。前两年某卫视跨年晚会,嘉宾阵容、舞美都打眼,但不少观众还是觉得“少了点什么”——后来细想才发现,是少了刘欢那种能把节目“串活”的串联词。

中国文艺刘欢串联词

不是夸张,你翻翻刘欢这些年的串场片段,很少听到“接下来请欣赏”“下面有请”这种干巴巴的过渡。他说2022年春晚时,在舞蹈只此青绿和歌曲万疆之间来了段:“你看这青绿是山水的魂,万疆是江山的情——山水有魂,江山的情才能落在万家灯火里。” 没有生硬的衔接,却把两个节目拧成了一根线,让观众跟着他的语调从“看山”到“爱国”,心自然就沉了进去。

他的串联词,从来不是“串场”,是“把文艺讲透了”

中国文艺刘欢串联词

很多人说刘欢的串联词有“文化厚度”,这话不假,但更准确的说法是,他总能把“大主题”落到“小细节”,把“专业艺术”变成“大众故事”。

记得2023年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节”开幕式上,有京剧贵妃醉酒和交响乐梁祝两个节目。换个人串,可能会说“传统艺术与西方音乐的碰撞”,但刘欢开口是:“梅兰芳先生当年演贵妃,眼神里是‘醉三分、媚七分’,把东方美写在了骨子里;而梁祝的小提琴,用西方的琴弓拉出了中国的‘十八相送’,你看艺术这事儿,哪有什么东中西?都是人心。” 一席话,把两个看似不搭界的节目,用“人心”这个共通点串了起来——观众还没回过神来,已经从京剧的细腻跳进了交响乐的恢弘,却觉得“就该这么接”。

他怎么做到的?是把“生活”酿成了“酒”

刘欢自己不止一次说:“串联词不是背稿子,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揉进去。” 他为什么懂传统?因为小时候泡在胡同里听四合院里的老人唱京戏;他为什么懂年轻人?因为会跟着女儿追剧,琢磨00后爱看的国风短剧里,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。

有次在某个非遗主题晚会上,要接傩戏表演和街舞秀。后台导演直犯愁:“这俩放一起,观众会不会觉得跳戏?” 结果刘欢上台先笑:“你们发现没?傩戏的面具画得比脸还大,是为了让山那头的人看见;街舞的帽子压得低低的,是为了让镜头前的人感受到劲——一个是‘对山言’,一个是‘对镜语’,都是用身体‘说话’的艺术啊!” 话音刚落,傩戏的“跳钟馗”和街舞的“popping”在同一舞台炸开,观众席里突然爆发出掌声——不是给节目,是给这句话。

好的串联词,从不是“背景板”,是“文艺的翻译官”

现在很多晚会喜欢找流量明星串场,颜值高、会控场固然重要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?少了像刘欢这样的“文艺翻译官”。他把专业的艺术术语变成大白话,把宏大的主题拉到观众眼前,让大家觉得:“哦,原来这个节目是这个意思”“我好像也能懂点艺术了”。

就像他说起民族音乐,不说“五声音阶调式”,而是“咱们老祖宗听音乐,不是听‘哆来咪’,是听‘宫商角徵羽’,就像你回家,不用看门牌号,听脚步声就知道是爹回来还是妈回来”;讲戏曲传承,不说“非遗保护”,而说“你看梅派的‘卧鱼’,是杨贵妃闻花,现在的演员闻的是舞台上的假花,但当年梅兰芳先生闻的是真花——你只有心里有真花,‘卧’出来才像真的。” 这哪是串词?这是把文艺的魂儿,讲给每个普通耳朵听。

所以你说,为什么刘欢的串联词总让人念念不忘?大概是因为他从不把自己当“串联的人”,而是把自己当“文艺的同路人”。他说的话,不是程序化的过渡,是他对这个节目、这门艺术、这些创作者的真心话。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:“咱们做文艺的,甭管台上台下,得让观众觉得‘这事儿跟我有关’,对吧?”

下次再看晚会,别光盯着节目了,听听串场的人——能让你心里“咯噔”一下的,一定像刘欢那样,是把文艺讲成了生活,把故事串进了心里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

你有没有想过,当弯弯的月亮的笛声遇上凤凰于飞的吟唱,会碰撞出怎样的音乐火花?在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舞台上,刘欢用他“行走的音乐教科书”般的身份,不仅坐镇导师席,更用一首首经典歌曲,为中国乐迷埋下了无数关于音乐与灵魂的种子。

你有没有想过,当弯弯的月亮的笛声遇上凤凰于飞的吟唱,会碰撞出怎样的音乐火花?在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舞台上,刘欢用他“行走的音乐教科书”般的身份,不仅坐镇导师席,更用一首首经典歌曲,为中国乐迷埋下了无数关于音乐与灵魂的种子。

从“歌者”到“导师”:他从不只想选“好嗓子” 2017年,刘欢接过中国新歌声(现中国新好歌声)第二季的导师席位时...

热门歌手 2025-09-12 08:05:08 0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