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,为什么刘欢听到一声“老师”眼眶会红?

当杨rega抱着吉他走到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中央,他紧张得手心冒汗,却在唱到那句“世界再吵,我也会为你安静”时,突然转头看向导师席,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虔诚:“刘欢老师,这首歌是写给您的。”

中国好歌曲刘欢叫老师

台下,刘欢正翘着二郎腿,手里转着一支笔,听见这句话,笔尖顿了一下。他没立刻点评,而是抬起手,轻轻揉了揉眉心。等选手唱完,他清了清嗓子,开口第一句不是谈旋律,也不是说技巧,而是叹了口气:“你知道吗?我早就不上讲台教课了,被你这么叫‘老师’,我这心里啊,有点打鼓。”

杨rega愣住了,台下观众也笑了,可刘欢的眼角,慢慢泛起一点红。

中国好歌曲刘欢叫老师

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刘欢在中国好歌曲里最深的印象:不是那个在春晚唱好汉歌的大神,也不是在我是歌手里挥舞双臂的导师,而是一个会因一声“老师”红了眼眶的“老派音乐人”。

他不是“导师”,是愿意蹲下来听你唱歌的老师

2014年,中国好歌曲开播,要做“原创音乐真人秀”,不选“人气偶像”,偏找刘欢、蔡健雅、周华健、杨坤这四个“真正的音乐人”。当时很多人说:“现在年轻人谁还听刘欢的歌啊?他会不会太‘老气’了?”

结果第一期,刘欢就用行动打了所有人的脸。

有个叫王晓天的选手,带着吉他唱再见吧,喵,唱到“你说你大概是一只猫,一只能让岁月追着跑的猫”时,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。唱完,王晓天低头说:“我这歌可能太简单了……”

刘欢却立刻往前倾了倾身子,打断他:“简单?不!你这歌里有‘画面’!音乐是什么?不就是用几个音符,让人脑子里能长出东西来吗?”

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了些,像是在跟朋友聊天:“我昨天还在想,现在年轻人写的歌,要么是‘我爱你你爱我’,要么就是‘我难过我想哭’,可你这歌,连猫都有了自己的性格,这叫‘有温度’。”

刘欢不仅按下了直通键,还特意加了一句:“以后有写的歌,第一个得给我听。”

后来王晓天说:“我当时就觉得,这不是个导师,这是真正懂我的人。”

“老师”这两个字,他扛了半辈子,也敬畏了半辈子

很多人不知道,刘欢其实真的当过“老师”。

1981年,15岁的他考进首都师范大学,学的是“欧洲古典歌剧”。1987年,毕业留校,成了当时最年轻的音乐老师之一。教的第一批学生,现在很多都成了国内音乐圈的中坚力量。

有次采访,刘欢说过一段话:“当老师那会儿,我最怕学生问我‘老师,这歌怎么才能唱好?’,我总说‘你得先问问自己,这首歌你想说什么’。因为音乐不是‘炫技’,是‘走心’,如果自己都没打动,怎么指望别人感动?”

这个理念,贯穿了他整个中国好歌曲的导师生涯。

选手苏运莹带着野子上来,唱到“原野上的花,谁也压不倒她”时,声音里带着一股子倔。刘欢点评时没说技巧,反而问:“你小时候是不是特别喜欢在田野里跑?”

苏运莹眼睛一亮,用力点头:“是啊!我老家在海南,我每天光脚跑,我妈喊都喊不回来!”

刘欢笑了:“你看,这就是你的‘野子’!你不用学谁,你本身就有最珍贵的东西——你对生活的热爱。”

后来苏运莹夺冠,记者问她“最想对刘欢说什么”,她说:“我想告诉他,他没让我改掉‘野’,反而让我觉得,这‘野’是好的。”

为什么一声“老师”,能让他红了眼眶?

杨rega喊他“老师”那天,他说了一句话:“我这些年,其实一直在‘逃’。”

逃什么?逃“老师”这个身份的“包袱”。

他说:“当老师,意味着你要‘负责’。你教的东西,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。我怕自己说得不对,怕自己跟不上时代,更怕辜负那些相信你的人。”

可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,那些年轻的选手们,不管多有名,不管拿了多少奖,见了他都规规矩矩叫“老师”;即使是在音乐上有了自己的想法,也会认真地问“老师,您觉得这里还能怎么改?”

这些“老师”,不是客套,不是礼貌,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。

就像杨rega后来在采访里说的:“我知道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‘老师’,可我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他——他懂我的歌,更懂我这个人。这种‘懂’,只有‘老师’给得了。”

刘欢说:“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,不是唱了多少首好歌,拿了多少奖,是有学生跑来跟我说‘老师,因为您,我才敢坚持做音乐’。”

这句话,比任何奖杯都重。

结语:现在的娱乐圈,缺这样的“老师”吗?

现在的娱乐圈,太多“导师”了,可真正愿意“蹲下来”听选手唱歌的人,不多了。

有人追求“话题度”,有人讲究“综艺感”,有人把“点评”变成了“表情包包场”。可刘欢不一样,他会在选手唱到动情时跟着点头,会在选手遇到瓶颈时递上一句“别急,慢慢来”,会因为一声“老师”红了眼眶——因为在他心里,“导师”不是“评委”,不是“明星”,是“老师”。

是那个会告诉年轻人“你可以不完美,但你必须真诚”的老师;是那个会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真心高兴的老师;是那个会把“音乐传承”当成责任,而不是噱头的老师。

中国好歌曲早已落幕,可那些“老师”和“学生”之间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

或许,这就是好的“教育”该有的样子: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;不是评判,而是守护。

就像刘欢常说的:“你只管好好写歌,剩下的,交给我。”

这大概,就是“老师”这两个字,最珍贵的意义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