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中国好声音里刘欢组的学员,不少老观众可能会先愣一下——好像没怎么炒热度,也没人设包装,但总隔段时间,就有人翻出他们的歌感叹:“原来是他/她,当年是刘欢老师的学生啊。”
没错,刘欢当导师那几季,尤其是2016年第四季、2018年第五季和2020年第八季,他的组像个“隐形造星工厂”。别的导师靠剪辑和眼泪博流量,他却像个坐在音乐教室角落的教授,静静听学员唱歌,然后扔出一句话:“你的音色很好,但咬字碎得像被风吹过的碎纸片。”“这首歌的情绪对,但你的呼吸卡错了,刚才停顿那三秒,听众会以为你要断气了。”不煽情,不站队,只聊音乐本身,反而让一批真正有实力的歌手从他的组里“熬”了出来。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刘欢组的学员,到底藏了多少“耐听”的宝藏。
扎西平措、旦增尼玛:从“藏地密码”到国民歌手,刘欢教他们“用母语唱出世界性”
说刘欢组的学员,绕不开扎西平措和旦增尼玛这对“藏地双子星”。2016年,扎西平措带着拉孜民歌阿妈拉出场,唱到“阿妈的手掌抚过我的发髻”,台下导师都笑了——刘欢却第一个拍响手。“这不是唱技巧,这是带着骨血的叙述。”后来他给扎西选了九月 River,从鲍勃·迪伦的诗意到中文民谣的厚重,硬是把一个原生态歌手调教成了能驾驭世界音乐的唱作人。那年夺冠后,扎西没急着上综艺、拍杂志,而是跑回西藏采风,把牧民的号子、经文呢喃都写进歌里,2020年出的一天里,那句“雪山知道我的方向”,听了让人心里发烫。
两年后,2018年的刘欢组,又来了个19岁的藏族少年旦增尼玛。他唱隐形的翅膀时,声音干净得像高原的湖,刘欢却挑刺:“高音飘了,你脚下得有根,像扎西一样,把肚子里的‘大地气’喊出来。”后来旦增唱老男孩莫尼山,刘欢特意让他保留藏语发音,说“你的母语是天赋,不是装饰”。果然,旦增版的莫尼山,藏语的诵经和汉语的旋律交织,成了无数人的白噪音。现在他签约了福音唱片,巡演开到欧洲,外国观众听不懂藏语,却会为他声音里的“神圣感”鼓掌——这大概就是刘欢说的“音乐的母语,是世界共通的语言”。
单依纯、马嘉祺:从“素人”到“国民女儿”,刘欢教他们“唱歌要‘真’,别‘端着’”
2020年,中国好声音第八季的舞台上,来了个穿校服、绑马尾的高中女生单依纯。她唱永不失联的爱,声音里带着少女的哭腔,却被网友质疑“用力过猛”。刘欢却没跟风评价,只是蹲在舞台边问她:“你唱这首歌的时候,想到什么了?”单依纯红着眼说:“想起高三熬夜的日子,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。”刘欢点头:“那就把这种‘撑不下去的劲’唱出来,别怕哭,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技巧,是你肯把软肋亮出来的勇气。”后来单依纯唱给电影人的情书,刘欢让她把“你看过多少悲欢离合”这句,唱得像在跟老朋友唠嗑,没有华丽的转音,却让整首歌像加了滤镜的旧照片,温柔得能拧出水。
夺冠后,单依纯成了“华语新生代女歌手”里的“顶流”,但她很少接综艺,反而说:“刘欢老师说过,歌手的根在歌里,不在热搜里。”你看她唱喂在夜里跳舞,从流行到R&B,风格多变却永远带着“人味儿”,没那么多精致修饰,就像坐在你身边唱歌的朋友——这种“不端着”,或许就是当年刘欢偷偷给她种下的种子。
说到“不端着”,还得提马嘉祺。虽然他后来作为时代少年团成员更被大众熟知,但很多人不知道,他2016年参加过中国新歌声,被那英淘汰后,2018年又来好声音刘欢组试音。当时他唱石头花,唱得有点“端”,生怕自己不够好。刘欢听完递瓶水:“你声音里有少年气,但别刻意装‘成熟’,16岁就该有16岁的样子,清脆一点,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。”后来马嘉祺虽然没走到但刘欢那句“16岁的清脆”,却让他记了好多年。现在看他在舞台上唱要你管,跳着舞又唱又笑,那种少年感没丢,大概也有刘欢当年“别装”的功劳。
刘欢的“冷门宝藏”:总被忽略的实力派,他却一眼看穿潜力
除了这些后来大火的歌手,刘欢组的“冷门学员”里,藏着更多“宝藏歌手”。比如2016年的张鑫鑫,唱乌苏里船歌时,声音粗粝得像东北的黑土地,导播甚至切了个“导师没反应”的镜头,结果刘欢突然站起来:“这姑娘的‘咽音’绝了,像老酒,越品越有味儿!”后来张鑫鑫没拿冠军,却成了各大音乐节争抢的“民谣黄金嗓子”;再比如2018年的李健组学员毕晓锐(当时被刘欢“抢”过来),唱墙上的草时,音域窄得像条缝,刘欢却让他用“气声”唱,说“你的优势不是高音,是你能像讲故事一样,把每个字都揉进听众耳朵里”。现在毕晓锐是网易云音乐的热门音乐人,他唱的小半(改编版),靠着那种“贴着耳朵说话”的温柔,收藏量破了百万。
为什么刘欢总能发现这些“潜力股”?因为他从不看“流量密码”,只听“音乐基因”。他说过:“好歌手不该是标准件,得有棱有角。有人适合唱草原,有人适合唱小巷,我能做的,就是帮他们把棱角磨亮,而不是削成统一的圆。”所以他的学员,没一个靠“噱头”火的,每个人身上都贴着鲜明的标签:“藏地天音”“人间脆嗓”“民谣诗人”……这些标签,不是节目组给的,是刘欢用耳朵“听”出来的。
结语:好声音的标准,从来不是“像谁”,而是“你是谁”
这些年,中国好声音换了多少导师,炒了多少话题,但刘欢组的学员像陈年老酒,越品越有味。他们或许没拿到最响亮的“冠军”头衔,也没上过最火的综艺,但只要你点开他们的歌,就能听到刘欢当年藏在教学里的“小心思”——扎西平措的“大地气”,旦增尼玛的“母语感”,单依纯的“真性情”,张鑫鑫的“粗粝棱角”……这些都是刘欢认为“好声音”该有的样子:不复制别人,只忠于自己。
所以下次再刷到“刘欢组学员”,别急着划走。不妨点开他们的歌听一听——那里面藏着的,是一个音乐教授对“好声音”最朴素的定义,也是一群歌手用初心写下的,最动人的答案。毕竟,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声音,从来不是靠“流量”堆出来的,而是靠“热爱”熬出来的。你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