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62岁刘欢再登中国之星,唱功不减当年,为何观众却说“这次才真正读懂他”?

舞台的暖光徐徐落下时,刘欢手里的麦克风似乎比十年前沉了几分。62岁的他站在中国之星的旋转舞台上,前奏一起,台下瞬间安静——没有尖叫,没有欢呼,只有几百双眼睛盯着他开口的方向,像在等待一坛埋了二十年的老酒慢慢开封。

他唱的是自己2015年的作品从前慢,没有炫技的高音,没有华丽的编曲,甚至没有太多表情,可当他唱到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,车、马、邮件都慢”,后排突然传来一个姑娘的抽泣声。那一刻你突然明白:为什么这个很少参加综艺的男人,每次出现都能让整个华语乐坛“让路”。

“不是回来‘争霸’,是想把音乐的‘根’找回来”

中国之星选手刘欢

2015年,刘欢第一次担任中国之星的推荐人,就掀起过不小的波澜。那时他身材微微发福,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在竞技性十足的综艺里显得格格不入。有选手问他:“您推荐音乐的标准是什么?”他想都没就说:“好听,有东西,能让人听完心里动一下。”

十年后再见,他似乎更“慢”了。节目录制到深夜,他会主动给年轻的编曲师带热乎的夜宵;看到选手用方言改编民歌,他会掏出笔记本记下旋律,说“这比很多所谓的‘原创’有生命力”;就连点评时,也从不说“你这里气息不足”,而是蹲在舞台边,指着乐谱跟选手解释:“你看这句,如果在这里加一点气声,就像小时候趴在奶奶耳边听她讲故事,是不是更有味道?”

有次后台采访,记者问他“为什么60多岁了还愿意来节目”,正在摆弄吉他的他头也没抬:“现在好多音乐追着潮流跑,可音乐的本不该是‘根’吗?我出来不是想证明自己还行,是想让更多人听听——原来我们的歌,可以这么唱。”

“他的‘稳’,是四十年泡出来的”

刘欢的“稳”,在中国之星里成了最动人的“现场感”。第二期他唱弯弯的月亮,开口第一句,弹幕就炸了:“这气口绝了!跟30年前 CD 里的一模一样!”可没人知道,为了这“一模一样”,他提前半个月就开始“磨”这首歌。

“刘老师对舞台的敬畏,是我们这代年轻人比不了的。”节目音乐总监回忆,刘欢每次录影都会提前三小时到现场,不是为了化妆,是为了坐在调音台前,跟音响师一句一句抠“歌声和伴奏的比例”,“他说‘观众买票来听,不是来听伴奏的,人声必须得像贴着耳朵说话一样’。”

这种“较真”从年轻时就刻进了骨子里。1987年,他第一次登上春晚,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。后台化妆间里,他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一下午,连手势都记了整整三页纸;后来唱好汉歌,为了找到“大河向东流”的江湖气,跑到河南乡下跟着采风艺人学喊麦,嗓子都哑了还笑“值了”;就连唱北京北京,也是在北京胡同里走了半个月,听早市大爷吵架、看胡同口下棋的老人,才把那股子“烟火气”唱进了歌里。

“不是他天赋异禀,是对音乐较了四十年真。”合作过二十年的作曲家朋友说。

“观众爱的从来不是‘神话’,是那个‘较真’的刘欢”

节目播出到第三期,有个细节被很多人转发:刘欢听一位年轻选手唱改编版的茉莉花,听完没说话,转身从自己的琴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CD,递给选手:“这是我1992年在苏州录的,苏州阿婆唱的茉莉花,你听听,什么叫‘水’。”

那一刻,没有评委的“专业点评”,没有“导师光环”,只是一个音乐前辈在分享自己珍视的“宝贝”。有人说他“太较真”,可弹幕里有人说: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都爱刘欢了——他眼里没有‘流量’,只有‘好歌’;没有‘输赢’,只有‘传承’。”

是啊,62岁的刘欢,早就不需要用舞台证明自己。他愿意来中国之星,或许只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:音乐可以快,但别丢了“根”;技巧很重要,但别忘了“情”。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:“我唱了半辈子歌,没想过当什么‘歌神’,就想让每个听过我歌的人,心里能留一点温暖的东西。”

节目最新一期,刘欢唱了新写的岁月,歌词里写:“岁月是个贼,偷走了青春,却留下了歌。”台下,跟着哼唱的,有20岁的选手,有50岁的导演,还有70岁的观众。

你突然懂了:为什么大家说“这次才真正读懂刘欢”——原来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“音乐教父”,他只是像个守着宝藏的老匠人,慢悠悠地擦着那些被岁月蒙尘的好歌,然后笑着对你说:“你看,这里面藏着我们所有人的记忆啊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