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那一刀“中分”,刻了多少人心里的刘欢?

1991年春晚的聚光灯下,刘欢一袭黑色西装,站在舞台中央。没等他开口,台下观众的目光先被他的“中分”吸引了——头发三七分开,发梳得一丝不苟,额前几缕碎发自然垂落,既不像当时流行的爆炸头那样张扬,也不像有些歌手那样刻意修饰。直到他唱出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那浑厚又带着丝缕沧桑的嗓音撞进耳朵,人们才突然明白:这“中分”,原来是刘欢的“战袍”,是他二十多年音乐人生的注脚。

91年春晚的“中分”,藏着他的“不迎合”

说起来,刘欢的“中分”不是刻意的“造型设计”。早在北京国际声像公司做录音师时,他就这发型——长发挡脸,录歌时总往耳机里钻,干脆自己拿剪子“咔嚓”一分为二,清爽,不耽误干活。1990年他唱亚洲雄风,在电视上露了几次面,观众开始注意到“那个头发分得真清亮的歌手”,但他没改。1991年春晚要唱好汉歌,导演让他“拾掇拾掇形象”,他笑哈哈地说:“分着多好,省事儿,上台不用总惦记拨头发。”

中分刘欢

这“省事儿”里,藏着他骨子里的“不迎合”。90年代初的乐坛,港台风盛行,男歌手要么烫着大波浪,要么抹着发胶梳得油光锃亮,他偏不。中分让他像个隔壁大学的音乐老师,朴素得像街坊里的大哥,可开口一唱歌,那股子对音乐的较真、对声音的掌控力,又让人觉得“这人深藏不露”。后来采访,他总说:“头发是小事,唱好歌才是正事。分不分中分,不影响我把情唱进人心里。”

从“刘欢老师”到“国民导师”,中分成了他的“安全感”

有人统计过,刘欢公开亮相的发型,80%都是中分。偶尔回到“自然卷”的本尊状态,也像是被“打回原形”——1998年唱从头再来,头发有点乱,反而被观众调侃“刘老师今天没来得及梳头?”。这么多年,中分好像成了他的“安全区”,也成了观众对他的“预期”——只要看到那个分着头发、眼神专注的男人,就知道“靠谱的歌来了”。

为什么是中分?或许因为中分“不抢戏”。他总说:“人不能抢了歌的风头。”中分低调,利落,像他的为人——从80年代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崭露头角,到90年代承包大半部影视金曲(弯弯的月亮千万次地问),再到好声音里戴着鸭舌帽、分着头发当导师,他始终站在“歌”后面,又站在“人”前面。有学员问他“怎样才能唱好歌”,他指着中分说:“你看我这头发分了多少年?分得越久,越知道什么该坚持,什么该放下。唱歌也一样,技巧是皮毛,真情实感是根。”

这话听着朴素,却藏着“导师”该有的样子。不是教你如何“包装”,而是教你如何“做自己”。就像他的中分,几十年没变,不是因为“守旧”,而是因为“舒服”——舒服地唱歌,舒服地做自己,舒服地被记住。

你的青春里,是不是也有个“中分刘欢”?

很多人说起刘欢,都会想起某个特定场景: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,他唱手挽手,中分头发在风里轻轻飘;2008年奥运会,他唱我和你,头发依旧分得整齐,眼角的皱纹却写满了岁月;甚至小时候看水浒传,只要看到“刘欢作曲”四个字,脑子里就会自动浮现那个中分、带点微笑的侧脸。

为什么这个中分发型能“刻在记忆里”?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“青春BGM”。是骑着自行车,广播里放着弯弯的月亮的中午;是高考前,mp3循环从头再来的夜晚;是牵着恋人的手,唱着好汉歌逛大街的夏天……刘欢的中分,从来不是“帅”的代名词,而是“可靠”“温暖”“有力量”的符号。它像个老友,不张扬,却总在你需要时,用一首歌告诉你“别怕,有我”。

现在再回头看,为什么刘欢的中分能火这么多年?不是他没换过发型,而是他的“中分”里,藏着音乐人对作品的敬畏,藏着公众人物对自我的坦荡,更藏着一代人对“真诚”的怀念。在这个人人追求“人设”“流量”的时代,那个二十年如一日留着中分,说“唱歌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”的男人,反而成了最“稀缺”的存在。

说真的,如果有一天刘欢突然换个爆炸头,你会不会觉得“不对劲儿”?大概会吧。因为那一刀“中分”,早就不是发型了——它是刻在我们心里的,关于一个时代,关于音乐,关于“真实”的印记。就像他歌里唱的“问询南来北往的客”,那些听过他歌的人,心里都住着一个“中分刘欢”,朴素,却永远有光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