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上海的文艺总带着点“精致的距离感”,直到去年秋天,老洋房飘来一曲带着磨砂质感的好汉歌,才发现这座城市里藏着不少“不精致”的烟火气。而说到这烟火的“引路人”,刘欢和他参与的山石榴项目,或许藏着解开上海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。
先聊聊“山石榴”这个名字。乍一听,像老家的村口老树,可它偏偏坐落在徐汇区一栋改造过的老仓库里——红砖墙爬满常春藤,推开木窗能闻到隔壁弄堂飘来的糖炒栗子香,舞台用的是旧机床的底座,连观众席都是拆自老小区的实木长椅。有人说“这名字配不上这调调”,但策划人李姐笑着摇头:“刘欢老师第一次来,摸着砖墙说‘这名字有劲儿,像上海人的性格,外头光鲜,里头藏着扎实’。”
你见过刘欢穿球鞋在后台嗑瓜子吗?在山石榴的音乐现场,这倒是常态。去年冬天做“方言音乐专场”,他愣是顶着39度的高烧,听三个上海弄堂歌手用“塌鼻子”“嗲笃定”唱改编版夜来香,中场休息时抱着保温杯跟音响师琢磨“能不能把黄包车的铃铛声混进前奏”。“有人说‘刘欢老师不该做这种小场子’,”他当时直播时擦着汗说,“可你听,上海人骨子里那点‘嗲’和‘倔’,不就在这些土掉渣的调调里吗?”
山石榴的“野”,在于它敢让“殿堂级”和“地摊货”同台。今年春天有个“沪漂音乐人计划”,刘欢拉来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,给外卖小哥的滨江大道骑行歌编弦乐;又让弄堂里的阿姨们用沪剧调子唱rap,他把谱子拍桌上:“别管什么‘标准音’,阿姨们的颤音里有几十年生活的呼吸,这才是音乐里最贵的气。”后来这段表演上了短视频,播放量破亿,有网友评论:“原来上海不是只有陆家嘴的钢琴会唱歌。”
最让人玩味的是刘欢和“山石榴”的“慢”。当别的音乐城忙着办千人电音节时,他们每周三只开放80个座位,主题叫“老歌不老”——没有炫酷的灯光,只有刘欢抱着吉他讲:“弯弯的月亮当年录在淮海路的琴行,老板现在还留着当年的磁带。”有次唱千万次的问,他特意加了上海话的即兴:“侬问什么问,答案就在侬走过的每条马路里。”底下坐着白发苍苍的老人,也跟着哼,眼眶红红的。
有人说刘欢“降维”了,可你看他在山石榴后台,认真听年轻人唱游戏主题曲,记下和弦记谱;认真和退休教师讨论“评弹里的爵士元素”,比做学术论文还较真。他说过:“音乐不是考级,是你是不是敢把心里的那点‘土’掏出来,跟别人的‘真’碰一碰。”这话放在上海再合适不过——这座城市的底气,从来不是外滩的摩天楼,而是每个街角藏着的人情味,是“山石榴”这样的地方,让文艺从云端落了地,让刘欢这样的大艺术家,成了最会“唠家常”的音乐邻居。
所以下次再去上海,别只知道打卡网红店。去山石榴坐坐,听听刘欢口中“带着梧桐叶味道”的音乐,或许你会发现:真正的城市魅力,从来都在这些“不精致”的烟火气里,在一群敢“玩野”的人手里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