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翻后台私信,好几个人问我:"是不是歌手刘欢去上海中山医院当心外科医生了?" 咱先说清楚:重名!纯属重名!不过这位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的刘欢医生,还真和舞台上的那位刘欢有几分"神似"——都是能让无数人跟着他节奏走的"王牌选手",只不过他手里的"麦克风"是手术刀,舞台是无影灯下那方寸之间的"生命战场"。
为什么偏偏是他?上海中山心外科的"顶流密码"
但凡懂点国内医疗圈的人,都知道"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"四个字分量多重。这可不是普通科室,是国内心外科的"黄埔军校"之一,连复杂到很多医院都不敢接的先天性心脏病、大血管手术,在这儿都是常规操作。而刘欢能在这个科室站稳脚跟,还是能被患者从黑龙江、甘肃、广东这些"跨省打卡"找上门的主治医生,凭的可不是运气。
先说硬实力:人家本科就是协和医学院的"学神"级存在,后来在中山医院心外科读了硕士博士,跟着国内心外科泰斗级导师做了10多年手术,光是主刀的体外循环手术就超过3000例——什么概念?相当于每天做一台手术,连轴转了8年多。而且他有个"绝活":特别擅长微创手术,别人开20厘米的刀口,他只要5厘米,患者恢复快一半,疤痕还小。去年有个28岁的姑娘,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,本来准备传统开胸手术,刘欢给做了微创,三天就能下床,姑娘出院时说:"刘医生的手,比绣花还细。"
比"神坛"更暖的,是把患者当"家人"的细节
但医疗这行,光有技术不行,尤其是在心外科——这里的患者,要么是刚出生的婴儿,血管细得像头发丝;要么是八九十岁的老人,身体经不起大折腾。刘欢常说:"心脏手术,刀下的是'器',心里得装着'人'。"
我听说个事:有个来自甘肃的农民工,儿子刚满1岁,查出法洛四联症,就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,当地医院说做不了,筹了20万连夜赶到上海。到医院时凌晨三点,刘欢正好值班,一看孩子的青紫嘴唇,连白大褂都没换,直接抱起孩子往急诊跑。后来手术很成功,但家属没地方住,刘欢愣是把自己值班室的小折叠床让出来,连续一周睡在办公室,说"离病房近,半夜有事能马上到"。
还有个细节:很多老年患者听不懂医学术语,刘欢就自创"比喻法"。他说瓣膜就像"房间的门",关不严会"漏水"(返流),换瓣膜就是"换个新门";支架就像"水管里的撑子",能把堵了的血管撑开。有次他给一位70岁的老太太做手术,老太太紧张得直哆嗦,他握着老太太的手说:"您别怕,咱就像平时买菜砍价一样,我把您这'心'里的'小疙瘩'给去了,保证比家里养的猫还听话。"老太太听完"噗嗤"笑了,手术前那股子紧张劲儿,全没了。
真正的"明星",是把自己熬成患者的"定心丸"
现在网上总说"出圈",但刘欢医生早就"出圈"了——只不过他的"圈",是患者口碑堆起来的。有个患者从2010年做了第一次手术,后来每年复查都找他,还拉着自己的亲戚朋友来。我问他为啥,他说:"刘医生那儿,没有'看完了就走'的病人,只有'一辈子联系'的朋友。"
说真的,在娱乐圈摸久了,见过太多靠包装堆起来的"流量明星",三分钟热度,一阵风就过。但像刘欢这样的医生,更像是个"长跑型选手"。他没时间上综艺,也不怎么发朋友圈,手机24小时开着,半夜两点的电话都能响——要么是值班医生遇到疑难杂症,要么是患者家属心里不踏实想问问。有次问他累不累,他挠挠头,指着墙上的锦旗说:"你看那句'华佗再世',不是给我的,是给这些挺过手术的病人的。他们能好好活着,我比拿了奖还高兴。"
说到底,不管是舞台上的刘欢,还是手术台前的刘欢,能让普通人记住的,从来不是名气有多大,而是手里的本事有多硬,心里的温度有多暖。下次再看到"心外科刘欢"的名字,别急着联想到歌手——这位一年要做上千台手术的医生,正用手术刀在无数人的生命里,刻着比歌词更动人的"希望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