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的北京,夏风里裹着槐花的甜香,也裹着全世界对奥运的期待。那年夏天,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循环着一首歌——北京欢迎你,可少有人知道,这首歌里藏着孙楠和刘欢,两个当时华语乐坛“定海神针”级别的人,最难得的一次“双向奔赴”。
北京欢迎你里,他们其实是“互相成就”的对手
说起来,这首歌从录制到发行,堪称一场“群星大合唱”。但翻当年的视频你会发现:当刘欢用标志性的醇厚嗓音唱出“打开家门迎接你”时,镜头给到的孙楠,正半眯着眼,手指在膝头轻轻打拍子,嘴角带着笑——不是客套的营业笑,是真的在听、在品。后来编曲老师跟我聊天时说:“刘欢对和声的要求变态到什么程度?孙楠那段‘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’,录了七遍。第七遍时刘欢突然喊停,说‘这次对了’,楠子当时额头上全是汗,但眼睛发亮,那种‘被老师肯定’的兴奋,跟刚出道时没两样。”
更少人提的是,刘欢其实是孙楠的“伯乐”之一。98年孙楠凭不见不散走红,有次后台遇到刘欢,刘欢拍着他肩膀说:“楠子,嗓子是老天爷赏饭,但别忘了‘情’字,光有技巧不行。”十年后录北京欢迎你,孙楠主动把副歌里最高音的一段让给了新人,他说:“欢哥当年跟我说过,真正的歌手是能帮别人发光的,现在轮到我践行这句话。”这话当时没播出去,后来是某个工作人员在整理花絮时翻出来的。
除了奥运歌,他们还有一次“未公开的隔空Battle”
你以为那年他们就只合作了一首歌?其实不然。汶川地震后,圈内发起赈灾歌曲募捐,刘欢写了从头再来,找了几个大歌手合唱。孙楠当时正在拍戏,看到新闻直接从剧组飞回北京,晚上十点给刘欢打电话:“欢哥,我有几句词想改,咱们得让这首歌更有劲儿。”
两人通了个电话,刘欢在电话那头笑:“哟,孙大喇叭终于开窍了?知道要接地气了?”孙楠也不服输:“少来,当年你教我‘唱歌得先心里有火’,现在灾区人民需要的就是这把火!”后来成品里,孙楠那段“要面对一切不怕困难”,比原版多了股狠劲儿,编曲说:“这是刘欢特意要求的——‘让孙楠来,他的声儿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,跟灾区人民的心气儿合拍’。”
有意思的是,两人还“暗地里”较过劲。那年奥运会前,孙楠推了个商演,说“不去,要练北京欢迎你的舞台”。刘欢听说后,把自家的录音室钥匙给了他,说“来我这里练,我那钢琴比你们的好”。后来孙楠在采访里提过:“欢哥嘴上不说,但他给我的,是最重要的东西——尊重。我琢磨了好久,为什么我们能合作这么久?因为他不把我当‘新人’,我也不把他当‘前辈’,我们是对手,更是彼此的镜子。”
那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?原来“高峰”背后都有“难走的路”
很少有人知道,2008年对刘欢来说,其实是“低谷年”。他因为膝盖手术,在家躺了三个月,体重胖了二十斤,医生说“不能再唱高强度了”。但接到奥运歌曲的邀约,他一天都没犹豫:“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歌唱机会,躺不住啊。”
孙楠那年的压力也不小。他刚离婚,带着女儿生活,有次凌晨三点送女儿上学,路过天安门,看见奥运场馆的灯亮着,突然在车里哭了一场。后来他说:“女儿问我‘爸爸你为什么哭’,我说‘爸爸想为这个国家唱首歌’,女儿抱我说‘爸爸你唱得最好听’。”那天之后,他每天练声八小时,嗓子练到出血,自己偷偷抹点药接着练。
奥运开幕式那天,孙楠站在鸟巢的舞台上,唱难说再见时,刘欢在后台看着他的背影,眼圈红了。后来有人问刘欢:“你为什么那么看好孙楠?”刘欢想了想,说:“他身上有股劲儿,像小时候我们胡同里的孩子,摔倒了爬起来,咬着牙往前跑。这种劲儿,在娱乐圈里,比什么都珍贵。”
这么多年过去,他们教会我们:真正的“大咖”,都在“彼此成就”
现在的孙楠,还在巡演,还是那个“大喇叭”;刘欢更多是做导师,偶尔唱首歌。但每次提到2008年,两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:“那年我们遇到了最好的对方。”
是啊,2008年。奥运、地震、希望、眼泪。太多事挤在那一年,多到后来很多人回忆时,只剩下一句“那年挺热闹的”。但热闹背后,总有些人,用最真诚的态度,做了最“笨”的事——刘欢为了一句和声熬通宵,孙楠为了一段高音练到出血,他们在聚光灯下看不见的地方,互相支撑着,给那个艰难又充满希望的年代,留下了最动人的音符。
所以你说,2008年的孙楠和刘欢,除了北京欢迎你,还有什么故事没人提?其实是:在流量至上的年代,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——真正的“大佬”,不是谁排第一,而是谁能为别人多撑一把伞;真正的“传奇”,不是唱了多少首神曲,而是在每个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刻,都敢站出来说:“我来。”
这,或许就是那年夏天,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“遗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