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碰到的一个活儿,真是给我折腾得够呛,一开始看着挺简单明了的,觉得没啥难度,结果越往里走,越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,整个过程就俩字儿:混乱。
事情是这样的,领导让我去整理一个历史项目留下来的资料堆,说是里面有不少好东西,可以挖出来给新项目参考。我想着不就是翻翻旧文档,整理归档嘛能有多难?
结果一头扎进去就傻眼了。 那堆资料,与其说是资料,不如说是个杂货铺。纸质的、电子的混在一起,电子文档还有好几个版本,文件名起得天花乱坠,根本看不出哪个是最终版。更要命的是,同一个东西,在这份文档里是这么说的,在另一份会议纪要里又是那么说的,互相矛盾的地方多得是。
我当时就觉得头大,这玩意儿咋整?完全没个头绪。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
第一步:强行分类
我先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,不管是纸的还是电子的,都堆到一起。然后大致按照项目阶段、文件类型(比如设计稿、会议记录、测试报告啥的)先粗略地分分类。光这一步,就花了我差不多两天时间,眼睛都快看瞎了。
音乐520网站提供热门歌手/热门乐队/经典歌曲合集大全打包下载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经典歌曲合集下载专区
第二步:找人核对
分完类之后,就开始看具体内容了。遇到那些互相矛盾或者看不懂的地方,我就得去找当时参与项目的人问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。
有的人早就忘了,支支吾吾说不清楚;有的人还在职,但说法跟文档又对不上,甚至不同的人说法还不一样;还有些关键的人,早就离职了,人都找不到了。
那段时间,我天天就在不同部门、不同楼层之间跑来跑去,感觉自己像个侦探,到处搜集“证据”,试图拼凑出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。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两个人对质,结果人家当场就能为“当年到底是谁定的方案”吵起来。真是哭笑不得。
第三步:抓大放小
搞了一段时间,我发现要想把所有细节都弄得清清楚楚,百分百还原当时的情况,根本不可能。很多东西就是一笔糊涂账了。
后来我就改变策略了。 不再纠结那些细枝末节或者有争议的地方。我的目标改成:
把最核心的、能确认没问题的成果文件(比如最终版的设计图、关键的技术方案)给找出来,单独放
把那些有疑问、有矛盾的地方,专门做个标记,写清楚问题所在,比如“此处与某某文档冲突”、“信息来源不详”等等。
整理出一个目录清单,标明每份资料的大致内容和状态(已确认/有疑问/待核实)。
输出成果(虽然不完美)
就这么折腾了快半个月,总算是弄出来一个相对清晰的资料索引和几份关键的归档文件。虽然里面还是有不少标记着“问号”的地方,但至少比原来那堆“妖娆乱”的杂货强多了。
后来把这摊子东西交给领导时,我也实话实说了,哪些是靠谱的,哪些地方可能有坑。领导看了看,也没说估计他也知道这活儿不好干。
这回实践给我的体会就是,处理这种混乱的局面,不能太理想化,指望一下子就理得顺顺当当。得先接受现实,然后想办法在混乱中建立一点秩序,哪怕只是局部的、不完美的秩序,也比完全没头绪强。抓住主要的东西,放下那些搞不清楚的细枝末节,可能才是最实际的办法。真是费老劲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