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来聊聊我捣鼓那台千张机的事儿,也算是个实践记录分享。
就是琢磨着自己做点 家里人也爱吃豆制品,尤其是千张,外面买的总觉得差点意思,不是太厚就是豆腥味儿有点重。寻思着,能不能自己弄?这就开始在网上瞎转悠,看看做这个的机器。
一搜,好家伙,从几千块钱的小机器到好几万的全自动生产线都有。咱也不是开大厂,就是自己家吃,或者顶多给邻居匀点儿。那些全自动的,看着就头大,地方也没那么大,价格也顶不住。就瞅准了那种体积小点,号称“仿手工”或者半自动的。
看了好几家,山东那边好像做得比较多,价格也乱,有标两三千的,也有标六七千的,功能看着都差不多。心里就犯嘀咕,这玩意儿靠谱不?便宜的会不会用不住?贵的咱也下不去手。找了个卖家,聊了半天,感觉还挺实在,价格中不溜秋,说是有个什么上摆臂的设计,操作能省点事儿。咬咬牙,就定了那台。
机器到家和初次尝试
音乐520网站提供热门歌手/热门乐队/经典歌曲合集大全打包下载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经典歌曲合集下载专区
等了好几天,一个大木箱子给运来了。家伙事儿还挺沉,我跟我老伙计俩人费老大劲才给搬到后院搭的小棚子里。拆开箱子,里面就一堆不锈钢的玩意儿,还有几张说明书,写得那叫一个“专业”,看得我云里雾里。
撸起袖子就是干! 先把机器擦洗干净,找了个平整地方放稳当。然后就是准备原料了,泡豆子。这个以前家里做豆腐也弄过,还算熟悉。泡了一晚上,第二天捞出来,看着白白胖胖的。
接下来的步骤就有点手忙脚乱了:
- 磨浆: 把泡好的豆子加水,倒进机器的磨浆桶里。机器一开,轰隆隆的,还挺带劲。出来的豆浆看着还行,挺细。
- 煮浆: 把磨好的豆浆倒进煮浆锅,开火加热,一边搅一边煮,防止糊锅。煮开了还要点一会儿,把豆腥味儿煮掉。
- 点脑: 这步是关键。煮好的豆浆稍微晾凉一点,开始加凝固剂,我们这边习惯用石膏。加多少,怎么加,说明书上写了个大概,但我心里没底,就凭感觉来。加进去,慢慢搅,看着豆浆开始变成絮状,就是所谓的豆腐脑了。
- 泼脑、压榨: 把点好的豆腐脑舀到铺好布的模具框里。这个机器带了个“自动”泼脑的功能,就是把豆腐脑倒进去,它能比较均匀地流到下面的布上。一层一层铺然后盖上盖板,开始压。机器上有个压榨装置,往下旋就行。压多久?压多紧?又是个问题,只能看着办。
第一次弄,真是手忙脚乱。泼脑的时候撒了不少,压的时候也不知道轻重。等了大概半个多小时,我估摸着差不多了,就把压力卸掉,小心翼翼地揭开布。
结果? 嗨!出来的玩意儿,勉强能叫“张”,但厚薄不均,边上烂糟糟的,有的地方还粘在一起揭不开。尝了尝,口感也不对,有点硬,豆腥味儿也没去干净。
反复折腾与摸索
我就不信这个邪了。 接下来的几天,我就跟这台机器杠上了。天天泡豆子,试不同的水量,不同的煮浆时间,换不同的凝固剂比例,调整压榨的时间和力度。
失败是常有的事儿:
- 水加多了,豆浆太稀,做出来的千张没韧性,一碰就碎。
- 水加少了,磨浆费劲,千张口感粗糙。
- 煮浆时间不够,豆腥味儿重。
- 凝固剂加多了,发苦;加少了,不成形或者太嫩。
- 压榨时间短了,太水;时间长了,太干太硬。
- 泼脑铺布不均匀,出来的成品就厚薄不一。
每次失败,我就记下来,下次改进。慢慢地,也摸索出点门道了。比如泡豆子的时间要看天气,夏天短点,冬天长点。磨浆要二次磨浆,更细腻。点脑要看状态,不能急。压榨的力度要循序渐进。铺布这个真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,得耐心。
总算像点样子了
大概折腾了一两个星期,总算是能稳定做出比较像样的千张了。 薄厚均匀,有韧性,豆香味儿也正。虽然比不上外面卖的那种特别规整的,但自己吃,送亲戚朋友,绝对够可以了。
现在这台机器还在我那小棚子里放着,隔三差五就会用一次。每次看着黄豆变成豆浆,再变成豆腐脑,压成一张张千张,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。虽然过程挺折腾,但自己动手弄出来的东西,吃着就是香。
这就是我跟这台千张机的故事。这玩意儿不是买了就能直接用的,得自己花时间去摸索,去试错。但一旦掌握了窍门,还是挺实用的。分享出来,给同样想尝试的朋友们做个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