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识与摸索
说起来“乔以宁”这个名字,我一开始是在网上瞎逛的时候看到的。好像是哪本小说里的角色,具体的记不清了,反正当时就觉得这名字挺特别的,有点文艺又有点说不清的感觉。
当时我正好在琢磨怎么写点东西,想塑造个有点意思的人物。看到这个名字,还有网上零零散散的一些描述,说什么活泼开朗,重视情感表达,还有什么医生背景的。我就寻思,欸,这种性格特点好像挺常见的,但要写写得让人记住,还真不容易。
我就开始试着琢磨了。
我就是拿个本子,瞎写。想着这个“乔以宁”会怎么说话,遇到事儿会是什么反应。我尝试着给她设定一些场景:
音乐520网站提供热门歌手/热门乐队/经典歌曲合集大全打包下载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经典歌曲合集下载专区
- 比如,工作中遇到难缠的病人或者客户,她会是很圆滑地处理,还是会直接怼回去?
- 生活中跟朋友在一起,她是那种活跃气氛的开心果,还是也有自己安静 emo 的时候?
- 如果她是个医生,那面对生老病死,她会不会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冷静,还是说内心波涛汹涌?
实践中的磕磕绊绊
我先是凭感觉写了几段小故事。写完了自己一看,嗨,不行,太假了,太“飘”了,一点都不落地。感觉就像是为了“活泼”而活泼,为了“深情”而深情,特别刻意。
我就意识到,光靠想不行,得找点参照。
我就开始留意身边的人,看有没有性格沾点边的。还真别说,我表妹有点那意思,人前人后都挺能说的,也确实挺重感情,谁家有点事儿她都跟着着急。我就观察她,看她怎么跟人打交道,怎么处理麻烦事。不能照搬,那成写她了。
我主要是想抓住那种感觉,那种真实的质感。比如,她帮别人忙,有时也会抱怨几句,但还是会去做;她看起来大大咧咧,但某个小细节又能看出她的心思很细。
我还翻了些其他的书和剧,专门去看那些性格鲜明,特别是有点“外热内冷”或者“外冷内热”反差感的角色。学习别人是怎么通过对话、动作、小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,而不是直接用形容词往上堆。
琢磨与调整
后来我又试着写。这回我学聪明了点,不再追求一开始就写个“完美”的乔以宁。我开始给她加点毛病,让她更像个普通人。
比如,可能她表达欲很强,但有时候说话不过脑子,容易得罪人;可能她很热心,但也因此容易揽事上身,搞得自己很累;可能她专业能力强,但在人情世故上有点笨拙。
我就这么一点点地加,一点点地调整。 写一段,放一放,过几天再回来看,感觉不对劲就改。
- 试着写她跟不同人的互动:跟长辈、跟同事、跟恋人、跟陌生人,反应肯定不一样。
- 试着写她在不同状态下的样子:开心的、难过的、愤怒的、疲惫的。
这个过程挺磨人的,反反复复,有时候写了一大堆,觉得全不对劲,又删了重来。主要就是跟自己较劲,想把脑子里那个模模糊糊的影子给具体化,让它站得住脚。
一点感悟
搞了这么一通,虽然也没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,但对塑造人物这件事儿算是有了点自己的体会。感觉“乔以宁”这个名字就像个引子,它引着我去观察生活,去琢磨人性里那些复杂又矛盾的地方。
实践下来,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真实和细节。不管你想塑造一个多么特别的人物,都得让她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缺点,得有能让人信服的小动作、小习惯。不然,看起来再热闹,也是个空架子。
这就算是我围绕“乔以宁”这个名字折腾的一段实践记录,挺粗糙的,但过程确实是这么个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