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在短视频刷到一个扎着马尾、笑声爽朗的南通女人?镜头前,她拎着刚摘的青菜蹲在田埂上,用带着海门味的普通话跟粉丝唠嗑:“今天这个‘落苏’(茄子)嫩得很,回去少放油,一焖比肉还香。”镜头一转,又换成她系着围裙在摊位前麻利地给顾客打包,扯着嗓子喊:“三号摊!带点‘甜芦粟’(甘蔗)回去给孩子吃!”——她就是南通人突然在街头巷尾议论的“刘欢欢”。
“她不就是隔壁菜市场的刘姐吗?”
第一次刷到刘欢欢视频的人,几乎都有这个反应。在南通崇川区的巷子里,开了十几年蔬菜摊的刘欢欢是“老熟人”:凌晨三点去批发市场挑菜,早上六点支起摊位,空闲时跟街坊邻居家长里短,收摊后回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——这是她十几年如一日的“正常生活”。
2022年底,女儿拿着手机凑到她面前:“妈,你说话这么逗,拍视频试试?”起初刘欢欢觉得“没意思”,可架不住女儿磨:“买菜的老太太都比你手机看得多!”她半信半疑对着镜头说了句“今天的‘蒲子’(蒲瓜)新鲜,谁要?”,没想到半天就来了三百多个点赞。
“没剧本、不美颜,凭什么能火?”
打开刘欢欢的账号,你会发现“反套路”成了她的标签:没有精致妆容,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围裙;不摆网红架子,蹲在摊前边理菜边说话,路人问她“要不要便宜点”,她直接回:“你少买两根葱就够了!”;更不搞滤镜,南通的雨天湿漉漉,视频里能看到她睫毛上的水珠,阳光下黝黑的脸颊带着汗毛。
但就是这样“粗糙”的内容,却戳中了无数人的心。有粉丝留言:“看她蹲在地上挑菜,突然想起我妈妈。”还有人说:“现在网红都端着,哪有像她这样,把日子过成柴米油盐的诗的?”她的视频里,没有剧本设计的情节,只有真实的市井烟火:教粉丝用“南通黄酒”醉蟹,蹲在河边洗“河蚌”做汤,甚至摊位前跟顾客砍价的片段都被剪了进去——“这才是生活啊!”有人说。
“菜市场摊主成顶流?背后藏着多少普通人的‘光’”
从最初的几十个粉丝,到如今百万关注,刘欢欢的走红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们对“真实”的渴望。她的视频里,没有华丽的场景,却藏着南通最地道的生活:方言里藏着的温柔,邻里间的热情,还有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忽略的“小确幸”——比如刚摘下的“鸡头米”煮得软糯,夏天的“西瓜酱”能拌一碗白粥,这些细节成了她圈粉的“密码”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她的走红反哺了家乡。有南通网友说:“跟着她视频认出了‘唐闸古镇’,周末特意去打卡了!”甚至有人慕名来她摊前买菜:“就想看看视频里那个‘爽快阿姨’!”如今的刘欢欢,摊位上多了几个写着“欢欢推荐”的牌子,她笑着说:“还是老本行踏实,拍视频就是想让外面的人知道,我们南通的日子,比糖还甜。”
“昙花一现还是长久IP?刘欢欢的考验才刚开始”
有人说,刘欢欢的走红是“网红经济的幸存偏差”,毕竟没有专业团队、没有华丽包装,能火多久?但也有人觉得,她的“接地气”恰恰是不可复制的优势。在“人设崩塌”频发的今天,刘欢欢的“真”,反而成了最坚固的壁垒——她从不标榜自己“励志”,只是说“过日子嘛,开心就好”;她不接广告“恰饭”,除非是“自己吃过觉得好的东西”。
如今的刘欢欢,依旧每天凌晨去批发市场,依旧在摊前和顾客砍价,依旧拍着那些“不精致”的视频。有人问她:“火了之后有什么变化?”她眨眨眼:“就是买菜的老太太现在都抢着跟我合影,说我是‘南通骄傲’!”
写在最后:
从菜市场摊主到百万粉丝博主,刘欢欢的故事像南通濠河里的水,看似平淡,却滋养着无数普通人的共鸣。在这个追求“人设”和“流量”的时代,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:真实,永远是最稀缺的价值。下次如果你路过南通崇川区,不妨去“三号摊”看看,说不定能遇到那个边挑菜边跟你唠嗑的“刘欢欢”——毕竟,比流量更珍贵的,永远是那份把日子过成诗的真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