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,你今天的方言版蜀道难,我妈在家跟着背了半宿!”晚自习后,南昌某中学的学生追着刘欢老师往办公室跑,手里还晃着记满批注的笔记本。谁能想到,这位穿着碎花裙、批改作业时总爱哼京剧的中年教师,三个月前还在为学生“上课低头率”发愁,现在却成了全网争相追捧的“宝藏语文老师”——她的短视频账号里,滕王阁序跟着南昌方言一起“活”了,古诗词和周杰伦歌词“破壁”合唱,就连课堂点名都被学生编成了rap传唱。
讲台“大女主”:从“备课狂魔”到“网感老师”,她踩对了哪步?
在同事眼里,刘欢是出了名的“课比天大”。2015年当老师那年,她把全班48个学生的作文笔记整理成厚厚的少年文集,扉页写着:“文字是你们最硬的底气。”但这股“较真”劲儿,也曾让她和“00后”学生隔着层纱:她讲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,学生在下面刷短视频;她布置我心中的英雄,交上来的却是“奥特曼打怪兽”的小漫画。
“不是孩子们不爱学,是课本和中间‘隔着啥’。”去年冬天,刘欢刷到一条“用豫剧唱古诗”的短视频,突然开了窍:“咱南昌话这么生动,为啥不让滕王阁的落霞跟着方言一起‘飞’起来?”她开始把醉翁亭记里的“林壑尤美”配上赣剧腔调,把琵琶行的“铁骑突出刀枪鸣”改编成南昌话版Rap,甚至把知识点写成“藏头诗”:“滕高水阔洪州宴(滕王阁高,赣水阔,洪州夜宴如画)”。
“原来语文课能‘唱着上’!”高一学生小林说,现在全班最期待的就是刘欢的“课前三分钟”——今天她用周杰伦青花瓷的调子唱“大漠孤烟直”,明天用西游记的配乐演“三打白骨精”,连最难背的离骚,她都编成了“手指操”:“‘路漫漫其修远兮’,手这样一比划,屈原的‘求索’就刻在心里了。”
流量密码还是教育初心?“姐”字背后,是师生双向奔赴
随着短视频走红,“刘欢”成了网络热词,但她的手机相册里最珍贵的,依然是学生写的“小纸条”。有孩子在“情绪日记”里写:“以前觉得古诗词是老古董,现在懂了,刘欢老师让我们看到,那些千年前的话,今天还能给心里‘挠痒痒’。”
“我不是网红,我是语文老师。”面对镜头,刘欢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她拒绝接商业广告,却愿意花3小时陪学生排练“课本剧短视频”;有粉丝想要她的签名照,她笑着说:“不如来南昌,我带你们爬滕王阁,现场给你们讲‘落霞与孤鹜齐飞’怎么从课本走到眼前。”上个月,她带着学生把滕王阁序搬进了南昌老街戏台,白发说书人、穿校服的少年、举手机的路人,一起在“豫章故郡”的烟火气里,读懂了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
有人说她是“流量密码”,但教育从不是流量能衡量的。刘欢的课堂没有“爆款公式”,只有“把心贴过去”的真心——她记得哪个学生怕羞,从不点名让他表演;她知道哪个孩子爱画画,允许他把岳阳楼记画成漫画;她甚至会在毕业季,给每个学生写一封手写信,夹着一枚南昌老字店的“桂花糕糖纸”:“你们就像这糖纸包的糖,未来会甜,但别忘了讲台上的我们,永远是你们的‘糖罐子’。”
从“南昌讲台”到“全网课堂”,好老师会“长出翅膀”
如今,刘欢的短视频账号有了50万粉丝,评论区里最多的话是:“想去南昌当学生”“刘老师,我的孩子现在主动背古诗了”。但她依然每天5点半起床备课,雷打不动地在教室门口等学生早读——“流量是偶遇的,讲台上的每分钟,才是真的‘教育’。”
教育是什么?是礼记里“教学相长”的传承,是陶行知“捧着一颗心来”的纯粹,也是刘欢用南昌方言告诉世界的好老师该有的样子:不必高高在上,但要让知识“活”起来;不必追赶潮流,但要和学生在同一频道里对话。
下次有人说“古诗词过时了”,你可以告诉他:去南昌找刘欢老师,她会带你在赣江边唱“浩浩汤汤”,在滕王阁下念“俊采星驰”,让那些千年的文字,成为你生命里最鲜活的“朋友”。毕竟,能让00后放下手机的,从来不是流量,是老师捧给知识的“那颗真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