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从“歌坛常青树”到“讲台上的刘欢”,北师大这位教授凭什么让娱乐圈肃然起敬?

提起刘欢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是弯弯的月亮里“岁月静好”的温柔,还是千万次问里“我还想再活五百年”的霸气?作为华语乐坛的“活化石”,他用40年时间把歌唱进了殿堂,成了几代人共同的BGM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这几年,这个站在聚光灯顶端的男人,悄悄在北师大的讲台上,找到了另一种“舞台”。

北师范刘欢

都说“娱乐圈大染缸”,能在里面待40年还保持初心的少之又少,更别提转身扎进校园讲台了。刘欢为什么放着“顶流”的日子不过,偏偏跑去当“教书先生”?他的课堂到底有什么魔力,让连逃课是必修课的年轻人,都抢着前排占座?

从“晚会之王”到“北师大教授”:他的“不务正业”藏着音乐人的初心

北师范刘欢

要说刘欢在娱乐圈的地位,简直是“祖师爷”级别的存在。80年代末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,让他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;后来的弯弯的月亮心中的太阳,每一首都成了时代金曲;更别提给北京人在纽约水浒传这些经典影视剧配乐,主题曲一出,直接成了剧的灵魂。后来上了歌手,一首从头再来又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什么叫“实力唱将”。

按理说,这样的“歌坛常青树”,完全可以在音乐圈“躺平”,继续唱商演、上综艺,赚得盆满钵满。可2017年,刘欢突然接受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邀请,成了“音乐系教授”。当时的消息一出,网上炸开了锅:“刘欢要洗手上岸了?”“是不是过气了,只能去教书了?”

北师范刘欢

刘欢倒是挺坦荡,在一次采访里笑着说:“我哪是‘上岸’,明明是下了‘舞台’,又上了‘讲台’。”他说自己从小就爱琢磨“音乐到底是什么”,不光想唱好歌,更想知道“这首歌为什么能打动人”。当老师,就是能和年轻人一起“刨根问底”,“他们的耳朵比我灵,想法比我野,跟着他们,我音乐里的‘根’才能扎得更深。”

现在的他,平时除了发新歌、做音乐,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北师大的课堂里。教的是音乐审美与实践,看似专业,但他的课堂从不是“你讲我听”的老一套。他会带着学生分析抖音神曲的“走红密码”,也会用流行乐解释古典乐的和声理论,甚至让学生自己写词作曲,他在旁边挑毛病、给建议。有学生说:“刘老师的课,像在听一场‘音乐版的脱口秀’,笑声和掌声比偶像演唱会还多。”

娱乐圈“清流”:他教学生“不追星,要追‘星’的光”

在刘欢的课堂上,很少提“流量”“人设”这些词。他总对学生说:“音乐圈最不缺的就是‘明星’,缺的是‘星’的光。”

记得去年有个学生,特别痴迷一个小鲜肉,天天逃课去机场接机,作业也写得马马虎虎。刘欢没有批评她,反而把她叫到办公室,给她放了一段自己刚出道时的采访录像。录像里,20多岁的刘欢,头发乱糟糟的,眼睛里闪着光,说:“我现在最大的梦想,就是写出黄河大合唱那样能让人‘起鸡皮疙瘩’的歌。”

他转头问那个学生:“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歌,听一遍就忘了?因为它们只是‘声音’,不是‘音乐’。真正的音乐,得有你的想法,你的故事,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。追星没问题,但你要追的,是他对音乐的认真,是他对梦想的执着,不是他的照片和签名。”

从那以后,那个学生变了,不再逃课接机,反而开始自己写歌,还拿了个校园音乐比赛的二等奖。她给刘欢发微信:“老师,我现在知道您说的‘星的光’是什么了——是心里有火,眼里有光。”

这样的“较真”,刘欢一直没变。有次节目里,主持人问他:“刘老师,您现在看娱乐圈的一些乱象,比如数据造假、刷流量,您怎么看?”他皱了皱眉说:“音乐是‘耳朵’的艺术,不是‘眼睛’的艺术。你声音再大,画面再美,唱不出来真情实感,观众会用耳朵投票的。”

说这话时,他的语气很平静,但眼神里透着一股“老炮儿”的执拗。就像他当年拒绝所有的商业代言,专心做音乐一样;就像他化疗后头发都没长全,就站在歌手舞台上,用沙哑的嗓音唱从前慢一样。这个男人,好像从来不会被外界的浮躁裹挟,他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永远在坚持他认为“对的事”。

40年没“过气”的他,到底在“教”什么?

有人说,刘欢在北师大当教授,是“降维打击”——凭他40年的音乐经验,随便说句话,都比课本上的理论有分量。但更多的人说,刘欢教的,不只是音乐,更是一种“活法”。

他教学生“慢下来”:在这个所有人都追求“短平快”的时代,他会在课堂上花两节课,带大家听一首交响乐,从第一个音符开始,分析每一个乐器的配合,每一个情感的起伏。“好音乐就像煲汤,得慢慢熬,急不来。”

他教学生“敢做自己”:他总说:“你不用成为第二个刘欢,你要成为第一个你自己。”他在选拔学员时,从不看“外貌”“流量”,只看“你唱的歌里,有没有‘你’”。有次选秀节目里,一个选手唱了一首“土味情歌”,全场嘘声一片,他却站起来鼓掌:“这首歌虽然不高级,但我听出了你心里那个‘小人物的倔强’,这比技巧更难得。”

他还教学生“懂得感恩”:有一年教师节,他的学生们一起给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把他唱过的所有主题曲,重新编曲,做成了一张专辑。专辑的名字叫我们心中的歌,每一首歌后面,都写了一个小故事:某年某月某日,刘老师在课上的一句话,让他们找到了音乐的方向。刘欢拿到专辑时,这个在舞台上从未掉过泪的男人,眼眶红了。“我没做什么,”他说,“我只是把他们心里的‘光’,点得更亮了一点。”

写在最后:真正的“顶流”,是活成别人的光

如今,刘欢已经63岁了,依然活跃在音乐和讲台上。有人问他:“您觉得自己是‘艺术家’吗?”他笑着说:“艺术家哪敢当,我就是一个‘爱唱歌的音乐匠’,教书的‘教书匠’而已。”

但就是这样两个“匠”字,道出了一个娱乐圈老炮儿最珍贵的品质:对专业的敬畏,对学生的负责,对音乐永远的热爱。

在这个流量为王、昙花一现的娱乐圈,刘欢像一棵老树,把根深扎在土壤里,不急着开花结果,只是默默汲取养分,然后为路过的人,撑起一片阴凉。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:真正的“顶流”,从来不是有多少粉丝、多少流量,而是你能活成别人的光,能在岁月里,留下一些让人记得住的东西。

所以,下次再有人说“刘欢过气了”,你可以笑着告诉他:“你没看到吗?他在讲台上,正在培养下一批‘不过气’的音乐人呢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