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当那个穿着黑色中山装、微微发福的男人走上舞台时,谁也没想到,他开口的这句“我和你,心连心”,会成为刻进一代中国人DNA里的声音。
14年后,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,又是他——刘欢,坐在冰立方旁,用略带沙哑却依旧沉稳的嗓音,再次唱起我和你。这一次,旁边多了个小女孩(周笔畅)清澈的和声,像14年前一样,又好像和14年前不一样。
很多人说:“刘欢一开口,眼泪就下来了。”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偏偏是他?为什么这首歌过了14年,听一次还是像被撞了一下心头?
一、2008年的“偶然”,其实是必然
其实最早唱我和你的,不是刘欢,是常石磊和 Sara(莎拉·布莱曼)。2007年,奥组委定了这首歌的旋律词曲,却一直没定演唱者。有人提议:“要不找刘欢吧?他的声音有‘中国味’,又有国际范儿。”
当时刘欢正在美国养病——2004年他做了心脏手术,医生叮嘱“别太累”。但他一听是奥运会,“啪”就答应了。后来他回忆:“哪有考虑身体啊,那是中国的事儿。”
排练时他常跟导演组开玩笑:“我这胖了,穿中山装不好看吧?”张艺谋却说:“就要你现在的样子,亲切,像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声音。”
开幕式当天,全场九万多人,全球几十亿观众看着。当前奏一起,刘欢的声带着点岁月的磨砂感,却把“我和你,心连心,同住地球村”唱得像在大院里喊邻居串门,又像在跟世界说“欢迎来我家”。后来他说:“我没想着要唱多震撼,就想让所有听歌的人,觉得‘哦,这是发生在咱们身边的事儿’。”
二、14年后,为什么还是他?
2021年,冬奥组委找上门时,刘欢正在家练书法。一听又是我和你,他愣了一下:“还能再唱吗?”身边人说:“您没看网友都盼着您吗?” 说实话,这时候的刘欢,已经64岁,声音不如年轻时清亮,走两步都喘。
但他说:“只要身体还行,就得去。” 录制那天,他提前三小时到现场,对着镜子练了半小时气息。工作人员说:“刘老师,您坐唱就行,别站太累。” 他摆摆手:“不行,站着才对得起这首歌。”
舞台上的他,头发更白了,中山装换成了厚实的羽绒服,可唱到“为梦想,千里行”时,眼睛还是像14年前一样亮。旁边的周笔畅,是他2005年超级女声的评委,他看着这个当年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,如今已经能和他和得丝丝入扣,忽然就笑了。
后来采访,有人问他:“14年过去,这首歌还是原来的感觉吗?”
他说:“歌没变,人也没变。变的只是时间,但有些东西——比如‘在一起’的心,一直都在。”
三、为什么我和你,总能让人哭?
说到底,我们哭的从来不是歌,是藏在歌里的人,是藏在人里的回忆。
2008年那会儿,咱们刚申奥成功没几年,谁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让世界看看中国。刘欢站在舞台中央,就像一个骄傲又实在的东道主,跟全世界说:“来吧,咱们都是一家人。”
2022年就不一样了。疫情折腾了三年,咱们经历了太多不容易。那天晚上,看着冰立方里的光影变幻,听着刘欢和周笔畅的声音,忽然就觉得:“啊,原来不管过了多久,我们还在一起。”
歌里唱“为梦想,千里行”,不就是在说我们自己吗?从2008到2022,从“百年奥运梦”到“双奥之城”,咱们走的这一路,不就是在追梦吗?
刘欢的声音,早就不是单纯的“唱”了。它是一种符号——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踏实、热情,是“你一来,我就觉得暖”的那种劲儿。
所以你发现没?为什么是刘欢?因为他的声音里,有生活,有烟火气,有不加修饰的真实。为什么我和你能火这么多年?因为它唱的不是大道理,就是咱们心里最软的那句话:“别怕,我在呢。”
现在再听这首歌,你可能会想起2008年夏天,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开幕式,想起妈妈剥的橘子;想起2022年冬天,裹着 blankets 看冬奥,想起窗外飘的雪花。
这些记忆,都是刘欢给的,是我和你给的。
而这,大概就是“好歌”和“好歌手”的样子——它能陪你走很远很远,远到你觉得“时间过去了,但什么都没变”。
就像那天晚上,刘欢唱完最后一句,镜头扫过观众席,大家都笑着抹眼泪。没人说话,可大家都知道:
我们,真的都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