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队被淘汰,是歌手2024赛制太“野”,还是乐坛顶流的审美终于“落伍”了?

话说回来,看了那么多年的歌手,从羽泉的“封神之战”到结石姐的“降维打击”,哪一季没点意外?但上周刘欢战队全员淘汰的消息出来时,我还是愣了好一会儿——那个站在好声音舞台上调侃“学员选歌比我选老婆还难”的刘欢老师,那个在乐坛深耕三十多年,写出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的“歌坛活化石”,怎么就带着一队实力派学员“折戟沉沙”了?

先别急着骂赛制“黑幕”,也别急着感慨“世道变了”,咱们掰开揉碎了说:这事儿,真没那么简单。

刘欢队的“硬核”到底硬在哪?

刘欢队淘汰

要说刘欢队,那确实是歌手2024开播以来,被乐评人嘴里的“技术含量”捧得最高的队伍。主唱周深就不用多说了,唱功稳得像机器,高音能飘到云彩里,低音又沉得像老酒,改编的达拉崩吧当年直接火出圈,被业内称为“教科书级别的 vocal 设计”;还有那个唱民谣的破乐队,一把木吉他能把成都唱出江湖气,现场感染力比录音室版本还浓;再加上那个唱R&B的小姑娘,转音、颤音玩得比CD还溜,刘欢老师当初在选人时,可是一边拍大腿一边说“这届学员是来给我上课的吧?”

可问题就出在这儿——他们太“专业”了。

你想想,歌手的观众里,有多少是像你我这样,下班回家打开电视,只想找点能跟着哼两句的歌?刘欢队的学员,个个都是“行走的乐理书”,前奏一起你就能听出这是“降E大调加转调副歌”,第二段主歌藏着“复调和声”。没错,技术上挑不出毛病,可普通观众听的时候,脑子里想的是“这歌真难”还是“这歌真好”?恐怕更多是前者吧?就像一道米其林三星的分子料理摆在你面前,你知道它高级,可就是不如热气腾腾的烤鸡翅来得实在。

赛制真的“公平”吗?

当然,光说观众审美有点“甩锅”,赛制这把“双刃剑”,这次确实砍得狠了些。今年的歌手搞了个“全民听审团投票”,听起来很民主,可操作起来却像“开盲盒”——你永远不知道坐在那100个听审里,有多少是跟着网红“带节奏”的路人,又有多少是真的懂音乐的某一方面。

就拿刘欢队淘汰的那场来说,周深的大鱼改编得荡气回肠,现场观众起立鼓掌可还有,最后投票结果却在中下游。后来网上流出部分听审的采访,有人说“这首歌太慢了,我想听快歌的”,还有人“听不懂歌词,觉得不好听”。你看,这就尴尬了——当音乐评判标准变成了“我想听啥就啥”,那专业价值又该往哪儿放?

反过来想,倒是那些靠“情怀牌”“话题度”撑场的选手,反而杀出重围。比如翻唱老歌的,上来就讲“这是我爸妈年轻时听的歌”,瞬间拉拢中老年观众;再比如造型搞怪的,对着镜头比个心、蹦两下,流量就来了。不是说这些选手不好,但歌手这个舞台,从最初的“音综天花板”慢慢滑向“流量竞技场”,是不是有点跑偏了?

刘欢队淘汰,暴露了什么行业的“病”?

其实,刘欢队的淘汰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整个音乐行业的“中年困境”。

你想,现在打开音乐APP,首页推荐的不是短视频神曲,就是电竞BGM,真正能静下心来写歌、编曲、练唱的音乐人,还有多少?刘欢老师曾在采访里叹气:“现在的歌,副歌还没完呢,‘哇’的一声就炸出来,哪还有心思铺垫情绪?”他的学员们,大多也是走的这条“学院派”路线:刻苦练声、研究乐理、打磨细节,可等他们带着一身“硬功夫”走上市场,发现大家要的根本不是这个——要的是“3秒抓耳”“10秒上头”,最好再加点“土味特效”,才能在短视频里火一把。

更让人唏嘘的是,刘欢老师作为导师,本来是想带着这群“璞玉”证明“好音乐不怕时间”,可结果呢?不仅学员被淘汰,连他自己都在后台默默地说:“可能我们真的老了,跟不上这个节奏了。”这句话听得我心里发酸——什么时候,“专业”反而成了“原罪”?“认真”居然成了“不合群”?

最后想问一句:我们到底想听什么样的歌?

说到底,歌手也好,音乐市场也罢,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。刘欢队的淘汰,不代表他们的音乐不好,只是他们和当下的“流行语境”有点“水土不服”;而那些暂时留下来的选手,也不代表他们比刘欢队“优秀”,或许只是更懂得“取悦观众”罢了。

但作为观众,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:我们到底是想看一场“音乐技术的盛宴”,还是一场“流量的狂欢”?是想听能让人反复咀嚼、越听越有味的“传世经典”,还是听过就忘、图个热闹的“快餐神曲”?

刘欢队的离开,或许是个遗憾,但也可能是个提醒——当音乐只剩下“流量”和“话题”,那它离“死亡”也就不远了。毕竟,时间会证明,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作品,才能在岁月里长出根来。

至于那些说“刘欢队审美落伍”的人,不妨回头听听弯弯的月亮从头再来,问问自己: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些歌为什么还能让我们单曲循环?因为它们不是“技术堆砌”,是“用心写的歌”。

这,或许就是刘欢队留给我们,最宝贵的“最后一课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