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那个“不务正业”的音乐人,凭什么让刘欢都为之侧目?——刘欢铭与他的“匠人江湖”

在流量裹挟的娱乐圈,当你习惯了热搜上的明星互撕、短视频里的魔性神曲,是否还记得那些真正为“热爱”低头耕耘的人?今天想聊的刘欢铭,或许不是大众眼中的“顶流”,却在业内藏着一张“隐形王牌”——连刘欢老师都曾公开评价:“他是现在少有的,能把流行和传统拧成一股绳的音乐匠人。”

从“边缘人”到“幕后神手”:他花了20年,只在等一个机会

1990年代的北京,音乐学院里总有几个“不合群”的学生。刘欢铭就是其中之一:当同学忙着考级、组乐队冲选秀时,他天天泡在旧琴房,对着民国时期的老乐谱一遍遍改写。彼时的音乐圈,正被港台流行乐强势冲击,“国际化”成了唯一标准,他却偏要走“回头路”:收集濒临失传的江南小调,甚至跟着民间艺人学唢呐——“老祖宗留下的东西,不能就这么断了。”

刘欢铭

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。2008年,还在做配乐师的刘欢铭接到一个电话:导演冯小刚想为唐山大地震配一段“有中国哭腔”的主题曲。当时业内主流做法是用西洋弦乐烘托悲情,他却带着团队跑到河北农村,录了老农哭丧时的颤音,再混进古琴的泛音,最终诞生的世间有你有我让刘欢听完当场红了眼眶:“这不是音乐,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情绪。”

但外界的掌声来得并不轻松。有人骂他“老古董”“不思进取”,他却在采访里坦然:“音乐不是裹脚布,非得赶着潮流走。好东西,经得起时间的沤。”直到2019年,他为电影长安十二时辰做的配乐醉长安爆火,那段用唐代琵琶谱改编的旋律,让无数年轻人第一次为“传统音乐”驻足——原来老祖宗的“时髦”,比电子乐更让人心跳。

当“流量明星”都在求速成,他凭什么能“慢下来”?

如今的娱乐圈,“三个月发单曲”“半年开巡回演唱会”成了常态,刘欢铭却像个“慢性子”:一张专辑磨三年,写50首歌最后只选10首,连歌词里的平仄都要反复推敲。“有人说我在‘较真’,但音乐是耳朵的艺术,一个音不准,听众的心就散了。”

他工作室的墙上,至今贴着2016年为某歌手写歌时的草稿,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像一张“地图”,记录着一个和弦的调整、一个字词的替换。“那是为留守儿童写的歌,原句‘星星照亮回家的路’,我觉得太直白,改了二十七稿,最后变成‘萤火虫落在你肩头’——孩子的世界哪有那么宏大的‘照亮’,只有具体的、触得到的温暖。”

这种“较真”让他成了许多大牌的“隐藏救星”:当某流量明星的专辑因“口水化”被吐槽时,制作人会偷偷找他“救场”;当国家宝藏需要把文物“唱活”,节目组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用古筝模拟青铜器纹路的声音。“他不计较名利,只计较音乐对不对得起人心。”这是合作过的人对他最统一的评价。

刘欢为何说他是“娱乐圈的清流”?

去年刘欢在某综艺里谈到刘欢铭时,说了段耐人寻味的话:“现在很多人把音乐当跳板,他却把跳板当舞台。他让我想起年轻时的音乐人——不为名利,只为写出能存下来的歌。”

确实,比起热搜体质,刘欢铭更像“江湖遗老”:不参加综艺,不用社交软件,最多偶尔在朋友圈发张工作室的窗景,配一句“今日得谱一段好雨”。但当他在音乐教育上倾注心血时,又像个“执拗的老教师”:连续五年赞助乡村音乐教室,带着学生去苗寨采风,只为让更多孩子听见“音乐不止一种模样”。

“娱乐圈的浮躁不是一两天的事,但总得有人守着根啊。”这是刘欢铭常说的一句话。或许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他这样的“少数派”,恰恰是行业最需要的“清醒剂”——不是所有努力都要被看见,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永远不会被时间掩埋。

当你下次刷到“某首歌霸榜一周”的热搜时,不妨想想刘欢铭:那个用二十年证明“好音乐不怕慢”的匠人,或许正躲在琴房里,为下一首能让你心跳停顿的旋律,拨动琴弦。毕竟,娱乐圈从不缺明星,缺的是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旋律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